“在田間地頭講”“用新媒體演繹”“請學生講”……近年來,貴州各高校推動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創新,通過多種形式讓思政課“活起來”,“有意思”“受啟發”“主動學習”成為了學生學習思政課的新常態。
6月初,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抗擊疫情是一堂生動思政課
在援鄂抗疫中,貴州醫科大學共派出298人支援湖北抗疫,在貴州援鄂醫療隊中佔比超過20%。
5月18日,貴州醫科大學採用線上線下同步方式,舉行“復學第一課”思政教育活動,全校師生一起聆聽重溫了援鄂英雄的抗疫故事。
在復學第一課上,貴州省援鄂醫療隊前線指揮部副指揮長、貴州第四批援鄂醫療隊隊長、貴州醫科大學黨委書記梁貴友,貴州省援鄂醫療隊前線指揮部副指揮長、學校黨委委員、副校長劉健,貴州省援鄂醫療隊前線指揮部副指揮長、學校黨委委員、副校長田曉濱分別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用朴實的語言分享了自己在抗疫前線的難忘經歷和感人故事。
這是一堂傳遞溫暖和凝聚力量的思政課,一個個鮮活而生動的案例深深感動了大家。
“以身作則,前輩繼往開來,當仁不讓護百姓安危。高山景行,我輩篤學不倦,厚積薄發衛醫者仁心。”這是貴州醫科大學“協和班”學生致敬抗疫英雄的心聲。
貴州醫科大學用好疫情防控這本鮮活的實踐教材,通過“身邊人”講“親身事”,使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精神在學生的心中根植。
“不僅要培養具有扎實醫學知識的醫學生,更要厚植醫學生的家國情懷,培養勇於擔當的新時代青年。”貴州醫科大學教務處處長溫小軍介紹,這種富有時代性的上課形式深受同學們的喜愛,為推動學校思政課教學質量提升,發揮思政課這一“關鍵課程”的作用帶來了新風與活力。
鄉土大地是思政大課堂
在貴州高校,思政課與學生專業學習相結合,使得思政教育有了全新的打開方式。
“為什麼當地制作的茶有些偏苦?”駐扎黔西南州普安縣青山鎮開展扶貧工作的“博士村長”、貴州大學茶學院2019級研究生李彩雲、趙支飛一邊記錄學習筆記,一邊就自己在扶貧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向老師請教。
“因為四球古茶原料的特殊性,對茶青原料的加工上要有一定的技術要領。”經過貴州大學茶產業團隊成員、茶學院教工黨支部書記牛素貞和專業教師宋勤飛的講解和示范,解開了當地制茶偏苦的謎題。
在田間地頭,李彩雲和趙支飛遇到了課堂上、書本裡沒有的難題,這樣一堂結合了思政教學和專業課教學的生動課程讓他們收獲滿滿。“讓腳上粘點泥才能學得真知識,用心去觸碰茶,方得茶香四溢。”通過這堂課,“博士村長”們立志要踐行所學知識,成為合格的農業科技人才,更好地服務黔茶行業、服務“三農”。
“這是一堂行走在鄉土大地上的生動的思政大課堂。廣大師生深入田間地頭,充分發揮好茶學專業的優勢,雙腳沾滿泥土,汗水揮洒田間,把科研論文寫在大地上,在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為家鄉的茶產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貴州大學茶學院黨委書記羅聃寧介紹,利用學科優勢,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的授課方式是貴州大學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改革創新的一大重要舉措。
深入實踐感受時代變化
當貴州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楊成蘭讓同學們以拍攝微電影的方式把所學習的醫學專業和思政課結合進行深入思考時,同學們興致盎然,決定以醫生職業道德為主題進行創作。很快,一個以學生為主力軍,包括攝影、表演、剪輯、配音等工作的創作團隊成立。
用心創作、精心拍攝,一個醫者仁心的感人故事在學生們的鏡頭下娓娓道來。貴州醫科大學拍攝的這部《我心中的思政課——他們你們我們》最終獲得第二屆“我心中的思政課”全國高校大學生微電影展示活動三等獎。
“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思政課‘活’起來。微電影、微課等教學模式,讓學生從被動灌輸到主動學習。”楊成蘭說,創新的思政課教學方式激活了學生主動學習思政課的動力,讓學生迸發出主動創新的活力,增強了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貴陽學院文化傳媒學院周婷婷老師布置了一份制作電視專題片《脫貧攻堅·貴州在眼前改變》的作業,讓同學們用自己的鏡頭記錄大學生參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事例,通過大學生的視角講述貴州脫貧攻堅的變化。
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在沒有制作這一次視頻作業之前,2017級廣播電視學專業學生李建祥對脫貧攻堅工作的認識並沒有這麼深刻。在視頻制作的過程中,越是對貴州省脫貧攻堅工作深入的了解,李建祥心中的震撼與感激越揮之不去。“我要將這些充滿了汗水與辛酸、收獲和笑容的脫貧故事,串聯起來向更多的朋友展現我們貴州的變化。”
打破空間限制,創新教學模式,走出教室與實踐結合,思政教學活躍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