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縣海坪街道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搬進新天地 一戶一就業

2020年06月17日09:11  來源:貴州日報
 

近年來,水城縣海坪街道發展多元產業改窮業,完善基礎設施換窮貌,建立長效機制拔窮根,讓搬遷群眾實現搬進新天地,搬出幸福來。

海坪街道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阿婁社區,搬遷群眾劉碧蘭趁著下早班、吃午飯的間歇,匆匆回家。

“趕回家做飯,老伴也馬上要下班了。”劉碧蘭笑盈盈地說。

52歲的劉碧蘭曾是水城縣楊梅鄉白牛村大地頭組的建檔立卡戶,2016年8月一家四口搬到阿婁社區后,她和老伴龍江在社區推薦下,一起參加了崗前就業技能培訓。

隨后,劉碧蘭在家門口的景區了當上了保潔員,老伴則在景區酒店當起了保安,兩人月收入近4000元,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從前交通不便深居大山,面朝黃土背朝天,如今,一家吃穿不愁,住著漂亮新房,還能在家門口就業,劉碧蘭藏不住臉上的笑意。“我和老伴心情一好,精氣神都不一樣了,親戚們都很羨慕我家。”

劉碧蘭一家的變遷是海坪村近8000名搬遷群眾生活的縮影。為了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為了保障搬遷群眾長遠生計,海坪街道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文化服務體系、社區治理體系、基層黨建體系建設,激發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經濟活力、文化活力,讓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真正融入安置地,住上新房子、過上好日子。

在阿婁社區周邊建設了幼兒園、小學、初中,還配套建設了社區衛生院、警務室、文化廣場和涼亭……搬遷群眾不僅住得放心安心、過得舒心,更對生活充滿信心。

圍繞“穩”和“富”,下足繡花功夫。各家均實現“一戶一就業”,有收有入﹔“微田園”項目讓搬遷戶可在指定區域種植蔬菜,有吃有賣,重拾種瓜種豆的鄉村生活﹔在社區旅游大道兩側土地上,390個食用菌大棚依次展開,在食用菌基地參與務工的搬遷群眾,日均收入可達100元,收入穩定,心也定下來了。

海坪街道還以全域旅游建設為抓手,以彝族文化引領帶動旅游發展,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離開了一畝三分地的故土,搬遷群眾要靠什麼穩定生活和安心扎根?引導就業、發展產業、促進創業三者密不可分。”水城縣海坪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朱小像說,截至目前,海坪街道通過提供公益性崗位、勞務輸出等解決就業近2000人,建設239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30余戶搬遷戶低價租了攤位開始創業。(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陳江南)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