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方:帶富鄉親的“洞”人“菇”事

2020年06月17日14:06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工人展示長出平菇的菌棒。 李蕾 攝
工人展示長出平菇的菌棒。 李蕾 攝

6月仲夏,草木欣研,落英繽紛,步入大方縣鼎新鄉長豐村爛壩組一個天然溶洞附近,洞內挖掘機傳出的陣陣轟鳴聲,驚得隱藏在山林中的飛禽不時發出陣陣尖叫,偶爾從叢林深處飛出些許五彩斑斕的山雞,使寂廖的山野充滿生機與活力。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從挖掘機擴寬的洞口入內,不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而是一座2000余平方米的廳堂。廳堂內放滿了一排排整齊的菌棒。一朵朵白嫩的平菇躥出菌包,有的正在瘋長,有的已經成熟,在鐘乳、石筍的映襯下,灰中乏白,顯得格外耀眼。數十名工人正熱火朝天地採摘、裝箱、運輸……一片繁忙景象。

種植這些平菇的是鼎新鄉風景村29歲大學生楊臣,楊臣從武漢生物工程學院畢業后,放棄留在大城市的機會,選擇回鄉創業,帶動家鄉發展,建設家鄉。

一次偶然的機會,楊臣發現溶洞裡潮濕和冬暖夏涼的環境非常適合平菇的生長,並且能節省投資成本,一年四季均可大量種植,冬天不用加溫夏天不用降溫,在保証產量的同時大大省去了廠房建設及溫度調控的投資。於是就決定在溶洞內種植平菇。由於專業對口,技術過硬,首種初期,平菇種植便獲空前成功,讓他信心倍滿。

楊臣介紹:利用天然溶洞發展平菇種植,解決三大難題:一是溶洞溫度保持在14-18攝氏度之間,一年四季都是恆溫,解決了夏天持續高溫造成平菇減產的問題﹔二是利用溶洞發展平菇,解決了土地資源連片整合難的問題,降低了生產成本﹔三是溶洞面積大,沒有其他外來物的浸染,不受任何病虫害的干擾等,解決了菌棒易爛的問題。

“目前這個溶洞內有20萬棒平菇,年銷售收入達160余萬元。由於佔溫度、濕度優勢,所產平菇質量上乘,很受市場青睞,首期採摘的2萬斤平菇,幾天之內便被畢節、貴陽、昆明等地客商紛紛搶購一空。”楊臣一臉高興地說。

“楊臣在溶洞內種植平菇之初,便邀請我們來這裡工作,每天工資90元,算上今天,我與老伴在這裡已干了42天,工資加起來就是7560元,而且工作地點就在家門口,中午還能抽空回家喂牲口呢。”正在溶洞忙碌著採摘平菇的長豐村爛壩組建檔立卡貧困戶張懷慶說道。

自從楊臣開始在溶洞內發展平菇種植,為當地村民解決了不少就業崗位。據了解,每天都有40余名村民在溶洞內搭建種植平菇的架子,採摘平菇。楊臣憑借自己的努力,做大了產業,帶富了鄉親。

“溶洞總長220米,到洞深之處的菌棒支架正在緊鑼密鼓地搭建中,搭支架與放菌棒同步進行,屆時,菌棒規模將達50余萬棒,通過做大做強‘洞菌’產業,帶動更多的村民參與到平菇種植中來,使大家走上共同富裕路子。我相信,這個願望一定會實現的。”說到未來,楊臣信心滿滿。

通過筆者入洞探訪,溶洞鐘乳石林立,洞內有廳,廳內有水,廳堂相連,曲洞通幽,景象萬千,是一個潛力無限的旅游、避暑勝地。

下一步,楊臣將充分整合溶洞資源,完善洞光燈光設施,讓游客體驗“洞中方一日,人間已三載”的神奇。同時,開辦溶洞農庄,打響平菇品牌,發展農旅一體化,游客除了可以體驗平菇採摘的樂趣,還可以品嘗全菌宴,形成一個平菇從種植、加工、旅游觀光一體化的產業鏈,將“洞”人“菇”事講出烏蒙山外。(李蕾) 

(責編:吳鋒(實習)、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