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之年·脫貧帶頭人”系列報道:

陶秋運:希望農戶種出的每一個水果都能賣出好價錢

孫遠桃

2020年06月15日08:23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編者按:貴州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一刻也不能耽誤。在這場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殲滅戰”中,啃下脫貧攻堅“硬骨頭”,推進鄉村治理振興,幫助村民安居樂業,駐村書記、基層干部、脫貧帶頭人等扎根農村,和群眾坐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農村面貌煥然一新。決戰決勝之年,人民網貴州頻道推出“決勝之年·脫貧帶頭人”系列報道,聚焦駐村干部的奮斗故事,記錄脫貧攻堅的堅實足跡,展示各地脫貧攻堅成果。

不負初夏好時光,至味濃時枇杷香。初夏時節,走進貴州省開陽縣南江鄉龍廣村,目及之處滿是枝頭金燦燦的富硒五星枇杷。在該村的枇杷哨村民組,陶秋運正忙著給枇杷進行精選和分級。將每顆枇杷放到電子稱上,30—40克為二級,40—50克為一級,55克以上為特級,隨后用不同的包裝盒打包,並通過物流公司及時發往全國各地。

龍廣村種植的大五星枇杷。康瑜 攝

“隻要東西好,能保質保量送到消費者手上,產品到什麼時候都不愁銷。”陶秋運說。受疫情影響,今年前來枇杷園採摘的游客雖然少了,但線上銷售較往年增加了40%以上。由於在品控上嚴格把關,陶秋運的枇杷在電商平台廣受消費者好評,1.5萬斤枇杷完全不愁銷。

回鄉種水果:“好果子什麼時候都不愁賣”

龍廣村位於開陽縣南江鄉西北部,隸屬“十裡畫廊”景區核心位置。早在明末清初時期,這裡漫山遍野都是野生枇杷,因此被當地人稱為“枇杷哨”。

今年41歲的陶秋運,已經不記得自己是否吃過村裡的野生枇杷。不過他記得,2002年開陽在全村推廣種植五星枇杷時,他選擇了背上行囊外出務工。從浙江到福建,從一名普通民工到石料廠經理,憑借自己的勤奮和努力,2011年,年僅26歲的陶秋運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資,這在當時算是一筆不錯的收入。

陶秋運在對村民進行枇杷採摘培訓。康瑜 攝

不過,事業的一帆風順,並不能阻擋父母逐漸老去。為了照顧雙親,2012年,陶秋運選擇回到村裡,和農業打起交道。種西瓜、種梨子、種柚子、搞養殖……當陶秋運滿腔熱血投入這片土地,卻由於缺技術、缺銷路,最終以失敗告終。

“反而是父親2002種下的20畝枇杷,由於管護到位,果子的品相和味道都特別好,2013賣到25塊錢一斤,光枇杷就賣了10多萬元。”喜提枇杷銷售“第一桶金”,陶秋運再次堅定了自己種水果的信念。“要種就要種出精品,種出特色,隻有在品種和品質上進行嚴格把關,銷的問題才好解決。”通過市場調研,陶秋運發現,“十裡畫廊”的旅游旺季在7—8月,而這段時間剛好是開陽的“無果季”,如果能彌補這一市場空白,一定大有發展。

為此,陶秋運在當地流轉了218畝土地,並成立了高山多彩田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並在這片土地上種上了黑蜜李、蜂糖李、黃金耐李等8個不同品種的水果。2020年7月,這些李子將相繼進入盛果期,預計收入在15萬元以上,陶秋運期待著這一年的好收成。

抱團謀發展:120戶村民有了致富新門路

在開陽,陶秋運除了是自己公司的董事長,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開陽縣南江鄉醉美水果種植農民合作社的負責人。在他看來,要真正把這個產業發展好,必須實現抱團發展,在“質”和“量”兩個方面實現同步提升。

“僅我自己的水果基地,一年要付出去的工資大概是10萬元,如果大家都發展起來,不僅我們村的水果產業名氣會擴大,同時也能幫助更多村民實現就近就業。”陶秋運說。

陶秋運在對枇杷進行分級包裝。孫遠桃 攝

過去村裡雖然很多人都種水果,但各家各戶單打獨斗,規模和種植技術參差不齊,抗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差。為了讓村民能夠真正通過發展水果增收致富,2014年,陶秋運積極組織村民成立合作社,11戶村民積極參與其中。

統一購買生產物質、統一邀請專家現場授課、統一聯系市場進行銷售……在社員的同心協力下,不僅大家的生產成本降低了30%左右,合作社也迎來了更多專業的蔬果專家進行現場指導。村民們看到合作社發展的勢頭越來越好,於是紛紛要求加入,合作社社員不到兩年就增加到了120多家,水果連片種植面積達1000余畝。

在此期間,最讓陶秋運記憶深刻的是村民們學習水果種植技術勁頭。“全村200多人聽課,專家都上午10點講到晚上10點,沒有一個人離開。”陶秋運說,通過專家進入田間地頭,手把手地教,村民們基本掌握了水果種植的基本技巧和方法,這也讓120多戶村民有了穩定的產業,多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門路。

完善產業鏈:希望每一個水果都能賣出好價錢

“不僅要會種,還要會銷。隻有在‘銷’上不斷出新出彩,農戶種出來的水果才能真正實現‘物有所值’。”陶秋運坦言,在過去,雖然很多人都知道龍廣村是大五星枇杷的集中種植區域,但卻並未因此而賣出更好的價格,歸根到底,還是在品控上沒能進行嚴格把關。

要制定標准,做到按“標”保質保量,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秉承這一理念,陶秋運率先行動,根據重量和品相分成不同級別,按照不同的價格進行銷售。

陶秋運在給分級后的枇杷進行打包。孫遠桃 攝

“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枇杷賣不出去,而是愁沒有好枇杷賣。同時,如何處理被篩選出來的果子,也是個大問題。”陶秋運說。按照他制定的標准,一顆枇杷的重量必須達到30克以上才能進入銷售環節,這樣嚴苛的要求,雖然在線上線下贏得了消費者一片好評,但被篩選出來的2%以上的“殘次果”,卻讓他一時無法消化。

同時,另外一筆賬也經常在陶秋運腦子裡計算著:“十裡畫廊區域內有4000畝枇杷,如果都按照這個標准,就會有數萬斤‘殘次品’,這些果子該如何處理呢?”丟掉覺得可惜,自己吃又吃不完。為了提升枇杷的產值,陶秋運索性沉下心來,自己研究深加工產品。枇杷果脯、枇杷酒、枇杷花茶、枇杷酵素……“但目前,這些都是‘三無’產品,隻能自己吃,無法進行銷售。”陶秋運無奈地說道。

陶秋運在網上接單。康瑜 攝

“要讓開陽的水果產業真正發展起來,必須要加入生產端,不斷完善產業鏈,讓農戶種出的每一個水果都能賣出好價錢。”陶秋運期待著,未來,能夠有更專業的水果深加工企業進入開陽,把鮮果變成更有價值的枇杷產品,讓農戶種出的每個水果都能賣出好價錢。

(責編:羅彬月、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