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巨變的山鄉⑧|六盤水市:“黃金葉”上“話脫貧”,“西瓜”地裡“講增收”

2020年06月11日15:11  來源:多彩貴州網
 

開欄的話:

從“無產業”到“產業興”﹔從“勉強能居住”到“住得有品質”﹔從“出行不便”到“出門可乘車“,再到天藍、山青、水綠、土淨……這一充滿“顏值”的山鄉巨變,得益於脫貧攻堅等一系列工作的全面開展。

因戰“貧”、鄉村振興等惠民政策的落實落地,讓“產業扶貧、人居環境整治、勞務就業、基層善治”等成為撕掉貧困標簽的有力抓手。山高、谷深的家園裡,勤勞致富的貴州六盤水人緊跟全面同步小康的步伐,逐漸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近日,多彩貴州網記者特跟隨省、市媒體採訪團,分別深入到六盤水市水城縣、鐘山區,將鏡頭聚焦於邊遠鄉村的產業發展、“小康菜園”建設等領域,開啟蹲點採訪報道模式,以點帶面,了解六盤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亮點、做法及成效。

從今日起,陸續推出《看見·巨變的山鄉》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多彩貴州網·眾望新聞記者 夏航 胡紹山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對於有著30年烤煙種植經歷的穆榮國來說,他並沒有想到的是,隨著近年來南開鄉烤煙種植的發展,他能將自家的烤煙種植面積擴增至現在的50畝。

南開鄉烤煙種植基地

“以往種植烤煙,我們都隻敢將自家的土地拿出一部分來進行種植,收入也沒有現在這麼高﹔現在不但市場前景好,我在當地採取流轉土地的方式來擴增種植面積。”穆榮國說,發展烤煙種植,關鍵在於國家的政策好以及煙草部門的支持力度大。

“煙農”正在管護烤煙

據了解,以烤煙種植為主的慕榮國,去年的純收入達到十五六萬,且支付給當地農戶幫助其“打理”烤煙的務工費用就達10余萬元。

澆水保苗、查缺補塘、揭膜培土、提苗追肥、預防虫害,是慕榮國以及當地“煙農”近段時間以來所開展的主要工作之一。

“隻有靜心管護好烤煙種植,增收才有希望。”慕榮國說,每年烤煙生產季,他都要從當地請村民和貧困戶來幫忙,所支付的工資去年按100元/天計算,今年需按120元/天進行支付,最忙的時候,一天用工達到十余人次。

遍地“黃金葉”種植,讓黃土變成“金”

目前,慕榮國家已實現修建了新房,購買了轎車的夢想。

“好日子是苦出來的,沒有勤勞,就談不上生活質量,我就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立足於烤煙種植來增收致富。”說這話時,慕榮國信心滿滿。

烤煙種植之漂浮育苗

同樣,看到村民們都通過種植烤煙或在基地內務工賺到了錢,今年67歲的劉興飛老人也沒有讓自己閑下來,而是到南開鄉利用閑置期的烤煙育苗基地種植辣椒的項目點上去幫助育苗辣椒。

“在這裡,隻要我們勞作一天,幾十上百元的收入是有的,家裡面的日常開銷也不用像以往那樣背玉米、雞蛋等物去集市上去換取了。”劉興飛說,雖然年紀大了,但手上活路,她現在還能做。

村民在閑置期的烤煙育苗棚內進行辣椒種植

“煙苗移栽完了,大棚就處於閑置狀態,我們考慮到利用大棚種植辣椒,不僅能讓產業循環發展,還能增加當地群眾的就業崗位。”南開煙葉站負責人黃邦說,“一棚多用,一產多增收,是一件兩全其美的好事。”

事實上,烤煙種植是南開鄉的支柱產業,是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近年來,南開鄉通過政府引導,出台了烤煙種植扶持政策,向種植大戶傾斜。同時,該鄉還加強烤煙專業化隊伍建設,組織技術人員進行實地指導,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全力推進烤煙種植產業,讓烤煙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打產業,其目的就是要助力群眾脫貧致富。

從烤煙育苗到辣椒育苗,其目的就是為了實現一棚多用、一產多增收

另悉,南開鄉2020年種植烤煙16800畝,涉及農戶372戶,其中貧困戶42戶,預計產值6700萬元,帶動1000多戶村民增收2000余萬元。

延伸新聞——

犀牛村:西瓜種植,村民忙

一排排白色的西瓜種植大棚排列於地塊之上,是這片黃土上最為耀眼的一道靚麗風景。

走進大棚,看著長勢喜人的西瓜,王文岳喜不自勝。

犀牛村即將上市的西瓜

王文岳是浙江台州人,有著20多年西瓜種植經驗,曾在四川、雲南等地種植過西瓜的他,攜勤勞和智慧,轉“戰”於南開鄉犀牛村這片熱土。

2017年,他與犀牛村駐村第一書記張學全相識於一次偶遇。后來,在張學全的推薦下,他經過考察,索性在犀牛村流轉30戶農戶的土地,建起了102個大棚,總面積27.2畝,主要用於西瓜種植。

說起在犀牛村種植西瓜的優勢,王文岳說,“根據這裡的氣候和海拔等實際,所種植出來的西瓜要晚上市一段時間,且上市的季節將從6月一直續到10月,這樣一優勢,能讓我種植的西瓜賣得更好。”

村民張法到王文岳的西瓜基地內“取經”

讓王文岳充滿信心的是,2019年他種植的第一季西瓜,獲得21萬元的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看到王文岳將西瓜種植發展得風生水起,在犀牛村從事養豬產業的張法決定前來王文岳的西瓜基地,並向其學習西瓜種植技術。

經過一段時間的經驗積累,張法將自家養殖的生豬全部賣掉,並投資3萬余元在自家的土地上建起了22個大棚,試種了4個大棚的西瓜。

不僅如此,張法還將其余的大棚種上了辣椒、茄子、白菜等蔬菜。

“我以前在外地務工的時候就經常關注西瓜和蔬菜種植,且對這一行也有不少了解,我想別人能做的,隻要肯學習,我也一定能行。”張法說,去年5月,他還在種植玉米、養豬,盡管賺了不少錢,但總覺得養殖那個行當“譜子”不大。

西瓜地裡講“增收”

那麼,針對為什麼不將22個大棚全部種植成西瓜?張法總結,“但凡啟動任何一種項目,都要經過深思熟慮,試種個大棚的西瓜,其余均用於蔬菜種植,這是也為了穩妥起見,畢竟種植西瓜裡面還有學問值得研究,我打算再向王文岳多學一些技術,待明年在擴大西瓜種植面積。”

同時,王文岳表示,“隻要他們願意來學,我都會毫不保留地將自己所掌握的技術教給他們。”

有產業才有就業,有就業才能促進脫貧。

自犀牛村發展西瓜種植產業后,當地老百姓也就不同程度地受益。其中,貧困戶屈璐就是受益者之一。

據介紹,去年王文岳種植的西瓜進入銷售季,屈璐僅為他銷售了45天的西瓜就獲得1萬多元的收入。

“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是讓村民們擺脫貧困的有力抓手﹔我們犀牛村發展‘錯季西瓜’種植,老百姓除了可以獲得土地入股的收益之外,還可以將勞動力解放出來,以到基地務工來增加收入。”張學全說。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