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跨省幫扶貴州沿河

銅仁:向烏江黔山揮手 不帶走“五個背簍”

2020年06月10日16:58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在村活動場所玩耍的孩子。高戩 攝
在村活動場所玩耍的孩子。高戩 攝

奔涌不息的烏江兩岸,有數不清的支流。

白泥河,即是烏江的支流之一。

對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沙子街道魚塘村的土家族漢族群眾而言,這條寬不足百米的河流,曾是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

交通基本靠走,運輸基本靠簍——這是他們祖祖輩輩日常生產生活的常態。

多年來,“鴻溝”阻斷了魚塘村奔小康的腳步,該村的貧困發生率曾高達42.47%,被評定為深度貧困村。

2015年,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魚塘村從此發生深刻改變。

日前,小哥走進魚塘村,發現這裡的人們已經卸下了沉重的背簍,挺直了曾經被壓彎的脊梁,他們以脫貧為起點,邁上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征程。

兩首童謠,唱出往日一把辛酸淚

一條可以容納兩輛小汽車並行的水泥路,直通魚塘村村委會,進而沿著山勢延伸將六個村民小組全部串連起來,可以通行摩托車的支路則延伸到所有村民家門口﹔

一座座富有西南山區傳統村寨特色的房屋,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粉牆黛瓦,斗拱屋架,與青山碧水、藍天白雲相映成趣﹔

寬闊平整的村民文體廣場上,各種全民健身設施一應俱全,四周的牆上繪著宣傳黨和國家政策方針的壁畫,這裡是村民們的“沙龍”,每天吃過晚飯,年輕人打籃球、乒乓球,老人們則聚在一起“擺龍門陣”(西南地區方言,意為聊天)……

眼前的魚塘村,讓人很難將它和“深度貧困村”聯系在一起。

當地的兩首童謠,見証著魚塘村窮苦的過去——

“背子坨,背子坨,背起罐罐走下河,罐罐滾下坡,水都沒得喝。”村支部副書記侯軍告訴筆者,背子坨是當地的一個自然村,也是整個魚塘村的縮影。“我們這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溝深,交通長期極其落后。”侯軍說,過去村子裡的路,都是祖祖輩輩用腳板在山坡上踩出來的羊腸小道,除了雙腿,任何交通工具都不適合,於是,幾乎所有的運輸都依靠肩膀來背。

喀斯特地貌另一大特點是地下溶洞暗河縱橫交錯,地表水很難積存。侯軍介紹,雖然村裡有水井,但天氣如果連續晴好超過十天,井水就會見底,所以,在大多數時候,村民們要背著“罐罐”去白泥河取水,距離白泥河最遠的自然村,村民們背一罐水來回要走三個小時,而一個家庭一天的用水量至少要三罐,因此,需要一個勞動力專門來回背水,“為了節約用水,過去村民們把洗過臉的水用來洗腳,洗過腳后再用來喂豬……”

魚塘村的村民們要出村就必須跨過白泥河,而白泥河上很多年沒有橋,村民們過河有兩種選擇:水淺時赤腳涉水,水深時乘渡船。“村裡沒有學校,娃娃們讀小學要去白泥村,讀初中要去沙子街上。”侯軍說,寒冬臘月裡,娃娃們的腳在冰冷的河水裡凍得通紅,上岸后冷得渾身發抖,那場面,叫人直掉眼淚。

還有一個黑色幽默式的故事:有村民去街上趕場,貪杯喝醉了,半夜醒來回不了村,急得在白泥河邊大聲呼喊“我是人,我不是鬼,來接我回魚塘,我過不了河……”

由於交通閉塞、自然環境惡劣,魚塘村陷入了極度貧困狀態,全村163戶632名農業人口,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59戶270人。

“魚塘人,守著魚塘無水喝﹔好女不嫁魚塘男,好妹不找魚塘哥。”這是另一首關於魚塘村的童謠。魚塘村的姑娘們,曾經最大的夢想就是“嫁到白泥河另一邊去”。

整村脫貧“出列”,背簍正式“退休”

2002年,侯軍從部隊退役,開始自己創業,經過一番打拼,漸漸過上了小康生活,但他一直牽挂著村裡的鄉親父老。2010年,侯軍回到魚塘村,被選為村委會主任,他發誓要帶領全村父老過上好日子。

“要致富,先修路”,2012年,在縣交通局的支持下,侯軍帶領全村男女老少,用鋤頭挖,用鐵鍬鏟,用肩膀扛,用背簍背,硬是將村裡的羊腸小道修成了“毛路”(未鋪裝硬質路面的簡易道路)。2013年,在縣水務局的支持下,魚塘村又建成了3個人畜飲水蓄水池。這兩項工程初步改善了魚塘村的基礎設施。

2015年,隨著全國沖鋒號的吹響,魚塘村發起脫貧總攻。近年來,在政府各項資金和幫扶單位支持下,村裡先后將9公裡的“毛路”改建成水泥路,實施危房改造工程和民房外立面改造工程,建成了村委會辦公用房、村民文體廣場,白泥河上也建起了大橋,“鴻溝”被徹底填平。

2018年,在國家扶貧資金的支持下,村裡建了集體經濟合作社,覆蓋59戶270名困難群眾。迄今,合作社投資了55萬元,建了220畝南瓜蔬菜種植基地、100頭生豬養殖基地、200畝空心李種植基地,合作社連續三年實現分紅,每年戶均分紅700多元。

2018年,魚塘村實現整村脫貧“出列”。2019年,全村集體收入18.3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00元,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74%。“現在摩托車家家都有,有的一戶有幾輛,小汽車全村也有二十多輛。”侯軍說。

干部幫、能人帶、單位扶……魚塘村人致富奔小康的內生動力迸發。75歲的村民楊勝余,在各方的幫扶下,不僅建了新房,還養豬、養牛、養雞,日子越過越紅火,僅靠賣豬、小牛和玉米三項,年收入就達1.5萬元。

在村民楊勝武家裡,小哥見到了五種已經“退休”的肩背運輸工具,他說,這些東西要好好保存下去,要讓它們告訴子孫后代,魚塘村人的脊梁骨,是怎樣從彎曲到挺直的。

侯軍告訴筆者,現在魚塘村所有農戶全部接入國家電網,完成農電網全面改造﹔水泥路干線通所有村民小組、支線通所有農戶﹔全村有線電視、互聯網光纖、移動通信4G信號全覆蓋﹔自來水戶戶通,衛生室、圖書室、全民健身、路燈等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

沙子街道下派扶貧干部、魚塘村支部書記晏彪介紹,張家港市與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是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幫扶關系。2018年,經江蘇省對口幫扶貴州省銅仁市工作隊沿河工作組牽線搭橋,張家港市發改委與魚塘村結對,三年來,張家港市發改委向村裡注入扶貧資金總計15萬元,雙方也定期派干部互動交流,張家港的先進發展理念和基層治理經驗在魚塘村生根發芽。“張家港的幫扶,無疑將加速我們進一步發展的步伐。”

再出發,探索可持續發展道路

如何鞏固脫貧成果?怎樣才能以脫貧為起點,找到適合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這些是擺在魚塘村黨員干部們面前的“必答題”。

晏彪和侯軍等人給出的答案是:靠山吃山。

晏彪介紹,沙子街道境內的山上有一種特別的果樹叫“空心李”,這種李子的果實,果肉與果核是分離的,因此而得名,先后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無公害農產品、全國果菜百強地標品牌、中國優質李等。目前,魚塘村共種植了700畝空心李,其中部分已經開始挂果,幾年之后大多數將進入豐產期,將成為當地支柱性的農業產業。

“另外,我們也有發展旅游的資源。”晏彪說,在白泥河上游兩公裡附近有一處烏江國家濕地公園,在下游則是南庄農旅融合旅游基地。此外,烏江十二盤森林公園也距離不遠,這三個景點的溢出效應,有望為魚塘村帶來一定的客源。

侯軍認為,魚塘村的傳統村寨風格民居對游客也有較強的吸引力,條件成熟時可以發展特色民宿和農家樂產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為魚塘村今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對於將來我們充滿信心。”侯軍說。(范群 陳林 王安宏 高戩 張帥)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