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縣位於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市中部,地處武陵山主峰梵淨山下,是武陵山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2014年全縣有貧困村80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3萬人,貧困發生率19.85%。通過全力攻堅,2017年江口縣實現脫貧摘帽,2019年減少貧困人口758戶1917人,實現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如期脫貧。
在脫貧攻堅中,江口縣探索建立了“防貧監測預警保障”長效機制,切實鞏固脫貧成果。
貴州江口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主要做法有哪些?
一、建立監測機制,摸清對象底數
01鎖定監測對象
圍繞已脫貧人口穩定脫貧、未脫貧人口全部脫貧、堅決阻止源頭致貧“三大目標”,針對未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該目標2019年已實現全部脫貧)、有返貧風險的已脫貧戶、有致貧風險的非貧邊緣人口,把家庭年人均純收入低於4000元以下,因病因學剛性支出遠大於收入,突發事故等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重點人群納入監測對象,實現對全縣監測對象精准掌握。
02明確監測程序
對家庭年人均純收入低於4000元以下、因病因學剛性支出遠大於收入等監測對象,採取“群眾申請、入戶調查、部門比對、村民小組評議、村民代表審議、村級公示、鄉鎮復核、縣級備案”程序進行識別﹔對因災、突發大病、突發事故等監測對象,採取簡易程序及時納入予以扶助救助。同時,以村民小組、易地搬遷點樓房為基本網格單元,明確網格員逐戶開展走訪摸排,定期了解監測對象家庭生活及就醫就學情況。
03建立監測台賬
通過縣、鄉、村三級自下而上逐級、逐戶進行研判,全面摸清 “四類”重點監測對象底數,建立了監測對象台賬。自2019年5月啟動以來,全縣共識別監測對象1785戶4643人。通過“三重保障”已消除948戶2409人的致貧返貧風險,恢復發展能力,實現良性發展。
二、建立預警機制,強化動態管理
01動態預警
按照“統一管理、動態調整”原則,對重點監測對象,落實網格員、駐村工作隊、幫扶責任人“三支隊伍”每月進行走訪對比,定期了解收入支出、產業就業、就醫就學、住房飲水等情況,按照識別程序,常態掌握監測對象變化情況。並把防貧對象分為“返貧致貧臨界戶”“返貧致貧邊緣戶”“返貧致貧監測戶”三類人員,實行紅、橙、黃三級管理,實現標識清、底數明、措施實,常態化監管。
02分類標識
對錄入系統的重點監測對象,根據家庭收支、生產生活、因病、因學、因災等方面情況,按照“返貧致貧臨界戶”“返貧致貧邊緣戶”“返貧致貧監測戶”進行分類管理,實行紅、橙、黃“三類標識”管理,逐戶制定防貧方案、提出保障評估報告,形成“一戶一報告”。同時,將評估報告錄入管理台賬,實現標識清、底數明、措施實,常態化監管。
03責任包保
在建檔立卡貧困戶原有幫扶責任人的基礎上,對未脫貧人口實行31名縣級干部和690名鄉科級干部“1+1”包保幫扶,對非建檔立卡貧困戶監測對象由駐村工作隊和網格員負責,實時監測家庭情況,及時協調解決相關困難,確保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三、建立保障機制,阻斷貧困根源
01整合資源保障
整合“扶貧產業、就業培訓、創業支持、醫療救助、政策平台、教育支助、應急救助、住房保障、低保保障”9項政策類資源,爭取“項目眾籌、個體眾籌、社會團體、公司企業、公益平台、中國扶貧網、慈善基金、慈善一日捐、愛心人士”9項公益類支持,重點對“四類”重點監測對象進行有效保障。同時,通過深入推進產業革命,大力發展生態茶、冷水魚、獼猴桃三大主導產業和中藥材、蔬菜兩大增收項目“3+2”產業,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實現重點監測對象每戶均有1—2個產業覆蓋,通過入股分紅、參與務工等方式,長效增收、穩定脫貧。
02因戶施策保障
對全縣識別出的家庭年人均純收入低於4000元以下有勞動力的對象,採取東西部協作勞務輸出、開發公益崗位就業、產業扶貧、集體經濟利益聯結等幫扶予以幫扶。對因病、因學導致家庭剛性支出遠大於收入的對象,採取納入民政重點保障對象、落實醫療救助、教育資助和社會扶助等幫扶措施,減輕困難家庭剛性支出。對民政兜底保障的對象,採取民政兜底、自願服務、愛心捐助等措施予以保障,並整合農村閑置學校、村委會等資源,建成敬老院10所、規范化農村互助幸福院34所,對其中的252名殘疾、智障等農村特殊困難群體集中供養,確保全部達到“兩不愁三保障”標准。
03防貧救助保障
建立縣級防貧救助資金池和10個鄉鎮(街道)防貧救助資金池,重點對因災、突發大病、突發事故等新致貧對象,通過相關政策和公益資源扶持后,仍然無法達到“兩不愁三保障”要求的防貧對象,及時啟動“防貧救助”項目,由縣防貧預警監測工作中心負責統籌協調和審核實施,縣鄉兩級組建核查工作組,按照核查、認定、公示的要求實施救助,確保不出現一例返貧、不發生一起致貧。截至目前,全縣資金池爭取到社會資金315.3萬元,已使用147萬元。
四、建立長效機制,提升造血功能
01產業發展長效機制
縣委、縣政府研究並印發《江口縣關於建立健全產業扶貧利益聯結機制的實施方案》,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圍繞生態茶、冷水魚、獼猴桃三大主導產業和中藥材、蔬菜兩大增收項目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目前,全縣已建成茶園15.7萬畝,全省最大的茶葉企業貴茶集團已在江口建成投產﹔建成特色水產養殖6650畝,成為貴州省冷水魚養殖產量最大、面積最寬的縣﹔建成獼猴桃基地1.4萬畝,種植蔬菜15萬畝、中藥材3.4萬畝,實現全縣貧困家庭在家勞動力通過經營、務工等方式參與到扶貧產業中。
02就業扶持長效機制
全面施行“培訓資源優先滿足搬遷群眾、新增公益崗位優先安排搬遷群眾、新增城鎮就業崗位優先推薦搬遷群眾、安置點門面優先讓利搬遷群眾、城市服務產業優先扶持搬遷群眾和創業政策優先落實搬遷群眾”六個優先政策。2019年以來,共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培訓19期1300人次,為搬遷群眾解決公益性崗位和就業援助崗位145個,發放創業貼息貸款2000余萬元,實現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有勞動力家庭至少1人創業就業,48%的有勞動力家庭實現多人創業就業。
03社會保障長效機制
對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和飲水安全保障政策落實進行“回頭看”,確保各項惠民政策落到實處。2019年以來,兌現教育補助資金92.5萬元,實現6-16周歲義務教育階段應入學率達100%,無1人因貧失學輟學﹔兌現“三重醫療保障”3091.91萬元,實際補償比達90.81%。全面推行“以水養水”,對全縣飲水安全工程進行全覆蓋管理,實現全面正常運行。對兜底脫貧的1106名貧困人口,整合農村閑置校舍、村委會,建成敬老院10所、農村互助幸福院34所,對352名生活無法自理的農村特殊困難群體進行集中供養,確保生病不愁、生活無憂。
04搬遷群眾市民化管理長效機制
在易地扶貧安置點社區實行市民化管理,截至目前,全縣9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水電費收繳率達100%,物業管理費收繳率達84%以上,實現搬遷群眾由農民向市民的轉變。(國務院扶貧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