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大三時,應征入伍,投身報國、戍衛一方﹔工作后,兢兢業業,投身基層、服務群眾﹔脫貧攻堅號角吹響后,響應號召,下沉駐村、為群眾脫貧夢奔忙。他,就是瓮安縣珠藏鎮扶貧站工作站站長,鶴亭村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員楊橋。
復工復產主心骨 我是黨員我先上
他,把群眾需求作為工作的導向,協調幫助精神病患者入院治療、幫助智障兒童上特殊學校、參加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在脫貧攻堅路上,他用做好一件件“小事”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中共黨員、一名退役軍人、一名基層干部的初心和使命。2017年12月15日,楊橋從珠藏鎮人民政府下沉到鶴亭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成為了該村水井坎村民組網格員。
2018年3月2日,星期五,楊橋早上走訪群眾,發現何某家小孩呆在家門口玩耍,便蹲下來問“小濤子,今天怎麼不去學校?”他發現小孩自顧自地玩耍、不說話,接著他就問孩子的父親何某:“你家娃兒為什麼不在學校,而是在家裡?” 何某告訴他:小孩以前在江界河鎮桂花小學就讀四年級,因智力殘疾原因,在課堂上有時會出現大吼大叫的情況,嚴重時會動手打同學,影響了正常的課堂紀律,老師也不好管理。他與前妻又是離了婚的,自己因生活原因管帶時間不夠,孩子上學時都是由其姑媽照管,孩子因智力原因讀起書來吃力,不能和正常孩子一樣接受同一種教育方式,所以他便不想再讓孩子上學。
了解情況后,楊橋第一時間與珠藏鎮社會事務辦副主任付永頂進行聯系,咨詢殘疾兒童教育方面的問題。通過層層聯系,與瓮安縣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溝通了何某的家庭基本情況和小濤子的個人情況。經他協調,老師同意何某的孩子先到學校試讀一周,如果沒有特殊問題便可以繼續就讀,如果有特殊問題,如存在打架、損壞公物等,就讓其在家,開展“一對一”入戶教育。
3月4日,何某打電話來說:“楊兄弟,瓮安縣特殊教育學校要求,每周上學放學要家長親自接送,但我馬上要外出打工,高鐵票都已經買好,時間非常急怎麼辦?” 了解到他的困難后,楊橋便耐心詢何某願不願意在瓮安縣內務工,這樣既可以有收入,又可以照顧小孩,但考慮到家庭生活的負擔何某拒絕了這一提議。
於是,楊橋又找到何某的哥哥商量,讓其幫忙每周末接送孩子,所產生的費用由何某承擔。經過耐心勸說,終於達成一致,解決了孩子上學的難題。目前,小濤子在瓮安縣特殊教育學校已就讀近1年,基本能適應學校的學習和生活。
“骨肉相連,不論健康還是殘疾。通過教育把小孩培養好,不僅是父母的責任,更是對生命的敬重”楊橋對何某一家這樣說,“你家小濤子也一定能行,也能成長、成才、成功,今后一定也能享受生活。這些也都要通過教育才能更好的解決。”
楊橋說:“一路走來,有苦有甜,有辛有咸,扶貧路上,沖鋒在前,克難攻堅。在脫貧攻堅戰場上,我不過是滄海一粟,在全力鞏固和提升脫貧攻堅成效的道路上,秉承一名共產黨員和軍人的忠誠,用真心換真情。”
一路走來,楊橋成為了鶴亭村一名旗手,用他負責的工作態度,用他心甘情願為群眾服務的實際行動,將心中的黨旗高高升起,贏得了同事和群眾的信任。 (文/圖 熙 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