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方:“五個一批”全面鞏固提升脫貧成效

2020年05月13日12:51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大方縣八堡鄉辣椒小蒜種植基地。漆舉才 攝
大方縣八堡鄉辣椒小蒜種植基地。漆舉才 攝

為進一步增強脫貧攻堅幫扶力量鞏固脫貧成效,大方縣按照“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要求,強化“五個一批”幫扶力量,盡銳出戰、精准施策,繼續抓好剩余未出列貧困村和未脫貧人口的重點幫扶,構建穩定可持續脫貧長效機制,切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提高脫貧質量。

選派攻堅力量充實一批

進一步壓實攻堅責任,凝聚脫貧共識,調整充實一批攻堅力量,堅決做到盡銳出戰、戰之必勝。

縣級領導重心下沉。對未出列貧困村和 深度貧困村,由縣委、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挂帥,重新優化調整其他副縣級領導進行分片包村,通過靠前指揮和深入“火線”,集中火力攻克全縣 脫貧攻堅中難度最大的“硬骨頭”。對其他深度 貧困村或一般貧困村,幫扶聯系領導不變、目標不變、靶心不散、頻道不換、力量不減。

挂聯單位力量下沉。對未出列的貧困村和深度貧困 村涉及的鄉鎮,由鄉鎮黨委統籌制定專項工作方案,實行“鄉鎮+縣直”的模式組建攻堅專班,縣直幫扶單位主要負責人和鄉鎮主要負責人任專班副職,全部下沉到村、到組、到戶。其他貧困村的攻堅力量由鄉鎮黨委統籌安排,確保每個村都有一個攻堅隊或駐村工作組。

精准選派第一書記。突出“人崗相適”、“人村相宜”,把經濟部門干部派到貧困村,實現因村施策、精准幫扶﹔把黨委部門干部派到軟弱渙散村,推動軟弱渙散村整頓提升﹔把少數民族干部派到民族村,推動開展群眾工作。在“選”字上精准,對全縣駐村第一書記隊伍進行分析研判,選派224 名熟悉農村工作、有干事創業激情、業務能力強的駐村第一書記,深入脫貧攻堅一線,堅持長期駐村幫扶。

壓實幫扶責任保障一批

結合中央省市有關文件精神,進一步壓實各級幫扶責任,做到脫貧不脫鉤,幫扶不斷檔。

落實結對幫扶責任。充分發揮縣直單位幫扶作用,認真落實責任、項目、資金“三個捆綁”, 落細落實“54321”結對幫扶機制,22596名各級 干部與6.5萬戶貧困家庭結“窮親戚”。建立完善機關黨支部結對貧困村黨支部的幫扶機制,根據聯系村實際情況幫助修改完善脫貧計劃和脫貧成效鞏固計劃,幫助聯系村發展1個以上產業,從資金、項目、技術、市場、培訓等方面提供保障。

落實盡銳出戰責任。按照“政治素質好、工作作風實、綜合能力強、健康具備履職條件”的標准要求,精准選派1671名優秀干部深入脫貧攻堅一線駐村幫扶,真正做到盡銳出戰。構建組織部門統籌管、選派部門監督管和鄉鎮黨委 具體管三級聯管體系,創新駐村干部“工作同部署、考勤同管理、獎懲同考核、紀律同監督、信息同公開”“五同管理”機制,強力推進脫貧攻堅全面總攻。

落實嚴管厚愛責任。把好“方向盤”、用好“指揮棒”,把嚴管和厚愛都落實到位,讓干部干得開心、拼得安心。鮮明樹立重實干、重實績的用人導向,貫徹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並重,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 糾錯機制,做到優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截至目前,提拔重用脫貧攻堅一線干部26名,免去12 名不能勝任現職干部的領導職務,有效提振了脫貧攻堅一線干部隊伍的士氣。

聯系企業幫扶助力一批

緊緊圍繞中央、省、市有關深度扶貧工作戰略部署,做好統籌協調、凝聚攻堅力量、做到真幫實扶。

強化結對幫扶。實行定點幫扶模 式,通過開展“百企幫百村”活動,縣內219家 企業和社會組織與156個村結對幫扶,充分發揮資金、技術、人才、產業、信息等方面的優勢,通過發展產業、設施改善、就業扶持、智力支持等多種扶貧方式,投入資金5000余萬元,提供就業崗位2200余個,帶動8000名貧困群眾穩定脫貧致富,助力全縣打贏脫貧攻堅戰,提振鄉村振興質量。

建立“村社一體”。積極引進企業進 行結對幫扶,探索“村社一體、合股聯營”、“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發展模式,成立“村社 一體”合作社389個,扶持結對村致富帶頭人創辦企業和合作社540余個。發揮企業開拓市場的能力和信息優勢,通過“採購、代銷、委托加工和農企直通車”等形式,幫助對接外部市場,帶動2.46萬貧困戶9.85萬人通過發展產業脫貧。

推進“兩業”融合。持續推進就業和公益事業的發展,完善經營主體與農戶聯動發展的利益聯 結機制,推廣股份合作、訂單幫扶、生產托管等 有效做法,積極組織群眾開展就業培訓,吸納有意願的農村勞動力到企業就業,拓寬群眾的就業渠道,切實增加收入。同時,積極搭建扶貧慈善活動平台,引導幫扶企業聯系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為貧困群眾捐款捐物、捐資助學和扶貧濟困等幫助發展公益事業。

農技人才服務強化一批

充分發揮農業專家的支撐服務作用,強化對產業決策咨詢、技術問題指導、產業結構調整、和鄉村振興戰略等方面服務。

選優配強力量。整合各級農技人才資源建立“人才庫”,搭建農技人員服務平台,幫扶資源重點向未出列貧困村和深度貧困村傾斜。採取“一對一”產業發 展精准服務,選派一批科技副職、農業輔導員到 村擔任農業產業扶貧指導員。目前,全縣各村共開展培訓854場次,培訓群眾5.2萬余人次,解決 技術難題620余個,推廣新技術30余項、推廣新品種60余個、幫助產業發展80余個。

優化資源整合。整合“萬名農業專家服務‘三農’行 動”科技副職、農業輔導員、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隊伍,組建農業專家產業扶貧指導組和選派農 業產業扶貧指導員,圍繞“農民缺什麼學什麼,需要什麼教什麼”,強化對農村潛在人才的傳幫帶。積極為每個貧困村培育創建1個以上農業專 業合作社,組織農村致富能人共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380個,帶動貧困戶6072戶,解決9018人就業。

強化技術服務。全力以赴開展產業 發展“3+2+N”農業技術巡回服務,開展全方位、多輪次的巡回技術服務,手把手幫帶培養,使貧困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1至2項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農業實用技術或技能,每村有技術能手或 科技示范戶5人(戶)以上,著力培育一批農村實用人才,打造一支永不走的“三農”工作隊伍。同時,積極聯系溝通協調解決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全面實現產業促脫貧目標。

宣傳教育引導提升一批

積極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補齊精准脫貧的“精神短板”,達到“志智雙扶”的效果。

文藝宣傳下鄉。加大宣傳力度,開展“文藝搭台 揚新風、匯聚脫貧正能量”三下鄉活動84場次,以相聲、快板、小品、歌舞和電影展播等方式,深入鄉村開展一系列文藝扶貧活動,充分發揮文 化在脫貧攻堅中引領作用,多措並舉讓文化成為精准扶貧的催化劑、加速器,激發脫貧攻堅的強 大正能量。

感恩教育進村。將廣播電台、大 喇叭與群眾會、板凳會、宣講會結合,實現“線上平台”與“線下平台”互動融合,讓群眾知政策、看變化、懂感恩、轉觀念,摒棄“等靠要”依賴思想,變‘輸血’為‘造血’,變“我想脫貧”為“我要脫貧”。在“雲龍山廣播電台”,用大方方言、彝語、苗語通過廣播電台宣傳扶貧 政策、講解脫貧致富故事,受到群眾普遍歡迎。通過農村大喇叭,深入宣傳良好家風、鄉風、民 風等內容12萬余次。

典型示范到戶。以“精准扶貧、典型同行”為主題,充分宣傳身邊的勵志脫貧模范事跡,用身邊事感染身邊人,帶領群 眾在“學先進、樹典型”氛圍中比學趕超,持續引領群眾轉變思想,培育群眾“造血”功能,讓廣大群眾自力更生、謀求發展的意願和能力得到有效激發,進一步凝聚脫貧攻堅合力和激發貧困戶自我脫貧的內生動力,唱響決勝脫貧攻堅主旋律。(項濤 楊力)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