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關區對坡社區:山坳中結出“致富黃金果”

2020年05月09日12:11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村民們細雨蒙蒙中除草、管護。李映雪 攝
村民們細雨蒙蒙中除草、管護。李映雪 攝

初夏,微風拂過群山萬畝青鬆,泛起層層碧濤,沿著群山間蜿蜒盤旋的公路,筆者來到畢節市七星關區對坡鎮對坡社區千畝刺梨種植基地,站在高處,遠遠望村民三五成群地沿著鄉間小道有說有笑的扛著鋤頭來到基地干活。

在人群中,筆者注意到一個有些佝僂的身影在寒風中顯得有些單薄。“小伙子,你別以為我年紀大了就干不成活路,我身體可硬朗得很,在這個基地我干了三年多,可以說是‘元老’級人物了。”

說話的這位老人名叫吳萬萍,今年已經70歲了。

據了解,吳萬萍家有兩個兒子,六個孫子,早年時間全家人就靠著3畝包谷地過日子,一到年頭來沒有半點余糧。現如今依靠土地流轉,外出務工,基地務工日子越過越紅火。

“以前我們沒知識,不了解什麼叫高效經濟作物,世世代代都隻會種包谷,也隻會種包谷,所以不只是我家窮,大部分鄉親都是一樣的窮,種了漫山遍野的包谷,卻不值錢。”吳萬萍感嘆地說。

轉機出現在2018年,七星關區提出“532(50萬畝刺梨、30萬畝茶葉、20萬畝蔬菜)”產業發展規劃,對坡社區立即響應號召,成立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種植刺梨,漸漸地,漫山遍野的包谷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漫山的刺梨。“我們農民也搖身一變變成了股東,入股了合作社,年年拿分紅,月月可務工。”吳萬萍笑著說。

“一天100元,我這兩年掙了3萬多元,現在還能給孫子補貼學費,買點新衣服,這是以前做夢都沒想到的。”吳萬萍笑著說,基地還離家近,出門十來分鐘就能到基地干活,賺錢,照顧家人兩不誤。

臨近中午,村民們都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回家吃飯,筆者隨吳萬萍一起到了她家。

遠遠望去,一座兩層高的新農村民居映入眼帘。走進家中,液晶電視、冰箱、沙發、茶幾一應俱全。廚房裡,今年在武漢讀大學的大孫子黎琴正在做飯等待吳萬萍。

“現在大兒子在浙江務工,小兒子學了廚藝在外面開餐館,這段時間學校放假,兩個孫孫來陪我們兩老生活。”吳萬萍介紹,通過近年來的努力,兩個兒子在對坡鎮均有了各自的房子,特別是小兒子還通過自身的努力買上了小汽車,日子越來越好。

產業發展到了家門口,戶戶都能有增收。對坡社區主任吳道林向筆者介紹,社區種植刺梨1400余畝,覆蓋280戶1032人,平均每天能解決20余個在家閑余勞動力,高峰時期可吸納60余人同時務工,2018年以來已發放務工工資50余萬,極大的改善了村民生活。

“刺梨明年就可進入盛產期,畝產量在2000斤左右,按市場平均每斤2元計算,畝產效益至少在4000元以上,扣除成本,淨收入可達400萬元。”吳道林笑著說,從明年開始,刺梨就能實實在在成為對坡社區的“黃金果”,年年都能為村民穩定增收。

刺梨經濟價值雖高,但短期難以見效,為達到短期可增收長期可致富的目標,今年該社區與貴州鴻雙農業管理公司簽訂了1150畝的辣椒種植訂單。

“每畝產辣椒3500斤,公司保底1.5元收購,每畝產值可達5000元,扣除每畝2200元成本,每畝淨收入可達2800元,1150畝辣椒年淨收入可達322萬元,僅是村民到基地務工這一項,一年就可增收1.7萬元。”吳道林扳著手指向筆者算著增收賬。

對坡社區只是對坡鎮刺梨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鎮緊緊圍繞七星關區“532”產業結構調整規劃,在全鎮打造了8個刺梨種植示范基地,面積近萬畝,覆蓋全鎮3000余戶1萬余人,累計發放務工工資200余萬。(夏民 李映雪)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