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德江出水村:昔日矛盾水變成脫貧幸福泉

2020年05月09日13:48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水電正在發電。馮勝彥 攝
小水電正在發電。馮勝彥 攝

初夏的雨后,走進德江縣長豐鄉出水村,半山腰約60平米的水電機房裡,一台發電機正轟轟地轉動,將山上的出水由動能轉為電能,並入電網送向遠方。

“昨天下了一場雨,群眾也沒有大忙著打田,我們可用部分水來發電。”機房工人陳雲強如是介紹。陳雲強是村裡去年脫貧的建檔立卡戶,今年剛在小水電就業穩穩地鞏固了脫貧成效,在出水村這樣的就業有3戶。

站在海拔650米的電機房邊,向山上的出水坳望去,一部分用於灌溉,一部分用於發電,出水村群眾還佔股30%,山坳的出水成為鞏固全村脫貧成果的幸福水。

然而,此前並非如此。出水村原名聯合村,上世紀80年代由於后山的山坳有一股大水涌出而更名為出水村。出水村也沒有因為有出水而興,相反加之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出水村成為全縣深度貧困村。

2008年,一開發商進村修建小水電,因為水源的利用權屬沒有明確而引發糾紛,當地群眾與開發商一度發生群體性沖突,盡管公安等相關部門介入作出處理,但水電開發建設一事一直僵持著,當地群眾也因為用水發生著不愉快的事情,資源水成了矛盾水。

2017年,出水村因為矛盾交織,村支兩委換屆支部書記竟沒有一個選得上,被評為典型的后進村、矛盾村。為此,長豐鄉黨委派鄉社會事務中心主任馬杰擔任出水村支部書記,扛起脫貧攻堅戰責任。

“130多戶群眾要脫貧,村裡還要發展集體經濟,我當時是一點主意也沒有。”現在已任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的馬杰回憶說:“要組織群眾打贏脫貧攻堅戰,首先得把干群關系搞好。”

馬杰剛任村支書時,全村389戶141戶的低保,一些不符合條件也在低保之列,不但群眾有意見就是有低保的也因為多與少產生意見,呈現著“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的怪象。

通過逐一走訪后,馬杰嚴格按政策標准一次性取消了62戶。他說:“全村得到的政策實惠少了,但群眾意見沒了。”政策好關鍵要落實好,落實好才是真的好。

水是村裡最具優勢的資源,馬杰等人還是從水上做文章。2018年以來,通過與德江興農米業合作建立優質大米生產基地,出水村的稻谷每斤賣到2.6元,在家群眾每年種植的水稻增加收入在50萬元以上,出水村成為全縣的優質大米基地,每斤大米在市場整整高出1元價。

同時,村支兩委找到原來小水電開發商進行協商,達了村裡佔股30%,而且農忙期間要以灌溉為主的協議。小水電重啟並於去年11月建成發電,兩台機組共計800KW,至今已輸入電網70萬KW時。

據測算,小水電每年能給出水村帶40萬元分紅,人均在300元左右。今年出水村還借鑒相連石板村做法,搞起了稻田養魚,駐村干部、幫扶干部、村干部共同出資購買魚苗發展稻田魚300畝以鞏固脫貧成效,同時確保今年11戶31人100%脫貧。

左家組張翊飛曾因水的利用與村支兩委對著干,今年3月份卻把他家最大的山羊送給脫貧攻堅隊改善生活﹔向家寨組34戶群眾自發籌資給村攻堅隊送錦旗請吃連心飯﹔昔日被群眾用來關牛的村活動室現在已大家共謀發展的議事廳,接待我們採訪的會客廳。說變化,話發展,大家信心滿滿。

離開出水村,水電機房仍轟轟響著曲子,水田裡犁劃的漢子喊著調子,組成一曲遠山的樂章,泉水般流向遠方。(馮勝彥)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