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方:

全力打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發展鞏固提升戰

2020年05月03日17:06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大方縣恆大幸福二村及大棚基地。龔小勇 攝
大方縣恆大幸福二村及大棚基地。龔小勇 攝

“三年前,我們一家還住在大方縣鳳山鄉銀川村,一家五口擠在一間破房子裡,家裡種的3畝苞谷地和散養的牲畜是全部經濟來源。”說起以前的生活,過了半輩子窮日子的劉開文不禁臉上布滿愁容。

2016年9月,劉開文一家作為建檔立卡且符合易地扶貧搬遷條件的貧困戶搬進了大方縣鳳山鄉恆大幸福二村。搬出大山,住進新房,他望著眼前一棟棟漂亮的樓房不禁感慨:“要感謝現在的好政策,一家五口從一間破房子搬到了兩層的樓房,這樣的好日子以前從來沒有想過。”

“窩在窮山上,住的土坯房。缺水又缺糧,兩眼無光芒。”這是大方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前,大多數群眾的真實寫照。為徹底改變“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現狀,大方縣加快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幫助深山區、石山區貧困群眾挪窮窩、斷窮根是最現實的選擇。

自2014年實施精准脫貧工作以來,大方縣採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安置方式,分批次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目前,已在30個鄉鎮建成42個安置點,在縣城建成集中安置點奢香古鎮,分批次完成了24670名貧困群眾的大遷徙。

如今,劉開文夫婦經過培訓后被安排到恆大蔬菜大棚裡面就業,兩口子每天按時上下班,工作、照顧兒女兩不耽擱。想起今后的幸福日子,劉開文笑著說:“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摘掉貧困的帽子,讓一家人過上新生活。”

大方縣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從根本上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拓寬生存發展空間的重要抓手,著力解除搬遷群眾在就業、就學、就醫等方面后顧之憂,因地制宜分別配套了養殖、種植和旅游等產業,落實好搬遷安置點產業配套、就業保障和醫院、學校、兒童福利院、敬老院等配套服務設施,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最大限度釋放易地扶貧搬遷紅利,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按照“黨委主導、部門主管、支部主責、黨員主推”組織架構,大方縣積極探索“五共五聚”模式(即:組織共建,聚焦堡壘強統籌﹔服務共抓,聚焦民生促入住﹔治理共商,聚焦和諧保穩定﹔產業共謀,聚焦收入防反彈﹔富裕共享,聚焦未來奔小康),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最大限度激發安置地黨建活力,釋放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紅利。

既要搬進新房子,更要過上好日子。原來居住在大方縣六龍鎮營盤村的貧困戶徐麗,搬進縣城集中移民安置點奢香古鎮后在古鎮裡務工,徹底改變了她一家的生活。同樣,搬進大方縣雨沖鄉幸福九村的村民彭其會在陶瓷園區上班,丈夫應聘在物業公司工作,倆人工資加上村裡的大棚、養殖場、門面商鋪租金分紅,每月在15000元左右。

作為大方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之一的奢香古鎮是恆大集團結對幫扶大方縣建成的精准脫貧項目,共安置搬遷群眾2880戶12501人。面對龐大的搬遷人口數量,奢香古鎮緊盯搬后怎麼辦的問題,按照全面摸底、全面培訓、全覆蓋就業、突出文旅結合等工作思路,採取多種措施,保証搬遷群眾有事可做、有業可就、有錢可賺。

在奢香古鎮的箱包制作車間,來自大方縣鼎新鄉水塘村的搬遷群眾李發敏正在趕制一批書包。“在老家,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衣服永遠干淨不了。搬到這裡后,街上到處都是干干淨的,還能在家門口掙錢,以前想都不敢想。”如今,在箱包扶貧微工廠工作2個多月的李發敏,每月能拿到1200多元的工資。

截至目前,大方縣在安置點周邊建成蔬菜大棚2735棟、採摘園35個、觀光基地13個、牛超市6個、肉牛養殖場18個、扶貧車間38家,解決了易地搬遷群眾的就業問題,解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陳忠友)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