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道真縣人民政府網消息 四月,碧水傳情,山巒疊翠,處處芳菲浸染。洛龍鎮洛龍村“移民搬遷扶貧產業示范園”經過一場雨的洗禮,整齊排列的香菇大棚在藍天白雲下、青山綠水中,顯得格外耀眼。
在移民搬遷扶貧產業示范園內,採摘、選菇、裝車、過磅、入庫,菇農們忙得不亦樂乎。
“第一茬香菇賣了近兩萬元,感覺還沒有摘‘安逸’,這茬菇就摘完了。”菇農劉清芳臉上充滿豐產帶來的喜悅,在自家大棚裡,她悉心照顧著即將進入第二茬產期的菌棒。面對產業方式轉變帶來的財富裂變,劉清芳對香菇產業發展信心滿滿。她希望再租賃一個菌棚,擴大種植規模。
香菇產業發展對於搬遷戶簡順瑜來說,是創業和就業的最佳選擇,簡順瑜一家2014年被評為精准扶貧戶,於2016年易地扶貧搬遷到洛龍集鎮安置點,家裡有四個老人和一個上大學的兒子,兒子每月的生活費是這個家庭最大的一筆硬性支出,全靠他外出打工來支撐家庭開支,起初,他最擔心搬遷之后無收入來源。當他了解到政府專門針對建立易地扶貧搬遷對象建立產業園發展香菇產業時,他毅然加入種菇行業大軍中,租賃4個菌棚開始了他的種菇事業,如今,他家主要收入來源全靠香菇產業。“種菇雖然是一個辛苦活,但收益實實在在看得見。”面對辛苦與收入成正比的香菇產業,他樂此不疲。
“香菇產業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新興產業,香菇生產周期短,保存期長,市場容量大,投資見效快,又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經過專業培訓和技術指導,婦女和老人都能很快上手,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得到合理運用,從而增加了農民增收的覆蓋面,更有效解決了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就業、創業問題。”洛龍鎮黨委書記孟正庄介紹。該食用菌園區佔地141畝,建設136個大棚,帶動46戶群眾種植食用菌,其中建檔立卡戶33戶113人 ,移民搬遷戶27戶95人,已解決就業400余人。
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在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上,洛龍鎮在切實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力度上強下功夫,實現搬遷群眾“離鄉離土有產業,離鄉離土有班上,離鄉離土有菜吃”。以洛龍壩區為產業發展傳接帶,按照“深耕優勢產業,特色示范帶動”思路,選址洛龍鎮中心地帶,合理規劃實施“一壩三園”產業布局(即移民搬遷扶貧產業示范園、微田園、農特產品示范園)。以移民搬遷扶貧產業示范園為核心,輻射規劃20余畝“微田園”,連片種植茶葉、紅薯、辣椒等特色產業,採用深加工方式,提升壩區土地經濟效益,解決搬遷群眾“菜園子”及就業增收問題。據了解,該產業壩區涉及5個村民組,覆蓋農戶221戶774人,其中,建檔立卡戶61戶213人,可帶動就業1000余人。(道真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