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著春日的晨光,早上7點,關嶺自治縣同康社區搬遷戶申順敏在120平方米寬敞明亮的新房為孩子准備早餐后,步行5分鐘,她就在家樓下的關嶺啟鑫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上班。
“我們現在可是‘家門口的上班族’呢!賺錢不受疫情影響,照看孩子還方便,按計件算工資,手腳麻利點,一天掙100多元。”申順敏笑著告訴記者,不僅她在家門口上班,而且丈夫經社區工作人員推薦,也在附近同心社區當建筑鋼管工人,一天掙200多元工資。
申順敏工作的關嶺啟鑫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是2019年11月關嶺自治縣引進的易地扶貧搬遷就業扶貧車間,是一家以生產航空專用耳機為主要產品的工廠。公司自今年2月24日復工復產以來,陸續返崗和新招用的就業員工近60人。
“去年9月搬來同康社區前,全家還擠在關嶺花江鎮哨上村的磚木結構老房子裡,靠村裡2畝多田地種植西紅柿、辣椒等蔬菜為生。”申順敏回憶說,2016年,由於家裡老人生病負擔重,家中還有3個孩子,於是她和丈夫何洪江隻能外出浙江務工賺錢。直到2019年底,搬到新家過春節時受疫情影響,沒有再出去務工,就很快應聘到啟鑫電子科技工廠上班,並在車間老師傅“手把手”教學中,很快掌握生產要領。
2018年以來,來自關嶺12個鄉鎮(街道)的1788戶8312名群眾陸續搬入同康社區,為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后續管理和服務工作力量,同康社區堅持黨建引領,以“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為目標,大力完善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各項區服務管理工作有序開展。
近年來,該街道先后引進關嶺啟鑫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關嶺自治縣朱洪宇體育用品加工廠、關嶺三劍飾品等5家扶貧車間,推動搬遷群眾230余人實現穩定就近就業增收。
“現在,工作重心是加強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搭建群眾創業就業‘致富橋’,今年受疫情影響,更要加強就業扶持,鞏固脫貧成效,不斷提升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關嶺自治縣百合街道副主任劉啟輝介紹,目前,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同康社區已復工復產扶貧車間3個,其余將根據具體情況陸續開工。
“現在,日子越過越有盼頭,相信隻要勤快干活,普通老百姓的小日子一定越過越幸福!”申順敏說,3個孩子中,最大的今年10歲,在關嶺第三中學上學,目前在家學習還能通過手機收看“空中黔課”網絡課程。
傍晚時分,申順敏結束一天的工作,換下工作服,快步向新家方向走去。(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金秋時 胡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