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苗寨“拔窮根”

——貴州省公路開發公司駐大歹村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2020年04月01日17:44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蜿蜒的通村硬化路。
..蜿蜒的通村硬化路。

三月春漸濃,都柳江畔綠意盎然。由從江縣城出發,經321國道來到丙妹鎮大歹村,沿著寬敞明亮的硬化水泥路蜿蜒而上,隻見一條條“玉帶”串聯著村裡村外,一盞盞路燈錯落有致,“機耕道”直達田間地頭,禾晾、禾倉層疊在山梁兩側,獨具民族特色的“吊腳樓”一戶挨著一戶,幾名苗家婦女正在院壩裡織布,小孩在路邊玩耍……

誰又能想到,眼前這樣一個“世外桃源”,過去竟是“開門就見山,出門就爬坡﹔吃水全靠挑,庄稼要人駝!”的景象。“兩年前的大歹村,又窮又落后,唐書記來了以后,才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歹村村主任潘祥你說。

兩年來,在貴州省公路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大歹村駐村第一書記唐雋永帶領下,大歹村脫貧攻堅工作隊緊盯“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脫貧出列目標和“三率一度”指標,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以真幫治“窮病”,用實干拔“窮根”,團結帶領大歹村287戶2000余名群眾,走出一條擺脫貧困奔小康的“蝶變”之路。

初到大歹村,啃下“硬骨頭”

“心都涼了!”這是唐雋永剛到大歹村時最真實的感受。2018年3月15日,唐雋永提著行李來到“村委會”。說是村委會,其實就是原大歹小學一間不到20平米的教室,屋裡到處是煙頭、灰塵,幾張歪歪扭扭的辦公桌拼湊擠在一起,唐雋永后來把它叫做“多功能室”,因為它既是辦公室,又是會議室、圖書室。

“大歹村是從江縣典型的深度貧困村,全村轄3個自然寨,5個村民小組,均為苗族,隻有“潘”和“代”兩個姓……”談到大歹村村情,唐雋永打開了話匣子,他說:“兩年前,村裡4個村民組缺水,串戶路還是土路,貧困發生率高達52.56%,是塊難啃的‘硬骨頭’。”

“這裡給我的第一印象是‘臟、亂、差’,村裡的小孩從來不喜歡穿鞋,不管什麼天氣就喜歡打赤腳,到處是垃圾,沒什麼人情味……”廖文軒說,除了幾個外地打工回來的,會說漢話的婦女不超過20個,如果沒人翻譯,基本無法交流,每次走訪隻能“大眼瞪小眼”,甚至還吃了不少“閉門羹”。

“語言都不通,這貧該怎麼扶?”一時間,唐雋永迷茫了。“既來之,則安之!”他拿出厚厚的筆記本,重新整理工作思路,下定決心啃下“硬骨頭”,鏖戰深山拔“窮根”。

拔“飲水窮根”,尋找“生命源”

大歹村缺水問題由來已久,祖祖輩輩“找水”的艱辛歷歷在目。由於早年間亂砍濫伐,加上杉木林本身不保水,每到枯水季節,隻要連續干旱10來天左右,村民們自建的自來水就不出水了,不得不到幾公裡以外的烏梢河裡用山輪車拉水。

“總共小半盆水,一家人又既要洗臉又要洗腳,完了還要留給牲口喝,沒一個娃兒是干干淨淨去上學的!”說起缺水的日子,村民們連連叫苦。“水是生命之源,沒水怎麼能行。”幫村民找水源,成了唐雋永最大的心願。

擼起袖子,說干就干。2018年3月,唐雋永多次帶領村民到附近尋找水源點,但由於大歹村沿山而建,坡度很大,土質鬆軟,經常發生坍方,尋找一處合適的蓄水點不容易,發現的水源不是路程太遠,就是出水時間太短。

為破解這一難題,唐雋永“厚著臉皮”到地方水務局協調請派技術員,帶領村組干部、扶貧隊員組成“攻堅隊”,頂著三十五度以上的高溫,測高度,算距離,一處一處進行比較。“唐書記在列溪邊上摔了一跤,我腳底也磨起20多個水泡!”廖文軒回憶說。

功夫不負苦心人,“攻堅隊”終於在谷坪鄉山崗村與大歹村交界處一個小山頭找到可靠水源,並成功搭上了省政府安全飲水工程的“末班車”。2019年6月,大歹村安全飲水工程順利完工,徹底解決了4個村民組1500多名貧困群眾的飲水問題。

拔“交通窮根”,打通“大動脈”

水稻和梯田,是大歹村的“命脈”。由於山高路遠,農家肥、糧食的運輸成為制約生產最大的瓶頸,農機和車子進不去,人挑馬馱,來回要走好幾公裡。

“每次把糯禾挑回家,累得飯都吃不下,倒頭就睡了!”一次座談中,村干部潘祥你提出,希望能為村裡修一條“機耕道”。

“可錢從哪裡來?”一個現實的問題,讓所有人陷入沉默。這時,唐雋永想到了自己的“娘家人”,結合行業優勢,他向貴州省公路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爭取到60余萬元資金,用於生產便道和村委會建設。

就這樣,唐雋永帶著4名工程技術測設人員,一頭“扎”進了“機耕道”的路線探測中,穿密林、過溝渠、爬梯田,顧不上被茅草割、被蚊虫咬,有時一天要走20多公裡,一不小心就摔一身泥,一步一個腳印“丈量”出13條13.7公裡線路。

路線確定后,涉及到林地賠償等問題怎麼辦?有人建議找地方政府,有人建議從工程款裡出,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爭論不休。“工程款,誰都不能動!”唐雋永嚴聲呵責:“既然是為村裡修路,為什麼不能坐下來自己商量?”在工作隊的耐心勸導下,村民們主動讓出自家土地,施工得以順利進行。2018年10月,除兩條不實用線路外,大歹村11條共11.2公裡“機耕道”全部完工。

“便道修好以后,用三輪車一次就能拉七八百斤,以前要一個星期才收完的糯禾,現在一兩趟就能運完,節約出來的人力到外面打工,好的一年能掙三四萬,差一點的也能掙一兩萬!”大歹村副支書代祥你說。

“機耕道”的修建,為大歹村發展生產增強了“造血”功能,為村民脫貧致富增添了“新引擎”。

此外,小融至大歹旅游公路目前正在實施,長約6公裡,總投資3000萬元,是大歹村發展鄉村旅游和助推就業扶貧的重要舉措。串戶路的硬化,讓村民徹底告別了“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的日子。

拔“就業窮根”,鼓起“錢袋子”

“寫祥,今年過年帶得好多錢回來嘛?”“3萬多,還了債還剩點!”村民潘寫祥笑著說。2019年,在唐雋永的鼓勵下,他跑到福建安溪打工,每天能掙240元,有時能掙260元。

“多出去打點工,錢揣在自己腰包頭,又不會掉出來,腰杆都要挺得直點。”大歹村山高路陡,土地稀薄,村民們光靠種植糯禾,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隻要一有機會,唐雋永就苦口婆心勸說村民外出打工。按照“勞務就業一人,脫貧致富一家”目標,工作隊多方宣傳,向村民拋出就業補貼“橄欖枝”,2019年全村外出務工347人,其中貧困戶179人。

2019年12月,大歹村47人到八洛公路改造工地務工,並在工地開設“掃盲班”,讓村民們邊掙錢邊“充電”。無獨有偶,大歹至小融旅游公路建設項目招收大歹村村民44人,潘葉列就是其中的一員,她和幾名婦女負責搬石頭、和砂漿,從“家庭婦女”到“勞務工人”,她們決心通過勞務就業,增收脫貧。

秉著扶志、扶智激發內生動力的原則,工作隊突出抓好勞務輸出、就近就地就業安置,協調安排8人到大歹村學校工勤崗位工作。2020年,全村就業形勢一片向好,務工方式持續優化,致富路徑不斷拓寬,群眾干勁十足,“錢袋子”越來越鼓。

拔“產業窮根”,念好“山字經”

“出去打工的掙了錢,留在村裡的怎麼辦?”為讓群眾實現增收,唐雋永想盡一切辦法,因地制宜,念好“山字經”,積極引進油茶、黑山羊、小黃牛、小香雞、中華蜜蜂、稻田魚、生態雞等扶貧項目,貧困人口產業發展覆蓋率達100%。

“村裡准備修養雞場,今天要去量土地。”2020年3月21日,剛走訪回來的唐雋永顧不得休息片刻,叫上幾個人便往幾公裡外的養雞棚匆匆趕去,該養雞場佔地750平方米,以合作社的形式進行,由財政出資,136戶貧困戶佔股,唐雋永一邊測量,一邊和包工商討建設方案,待回到村委會時,天已經黑了。

有村民提出,希望非貧困戶也能加入合作社。“我們將繼續加大產業扶貧力度,實施香豬養殖入股136戶,林下養雞6000羽,在確保貧困戶脫貧的前提下帶動非貧困戶增收致富。”扶貧隊員陳家斌說。

拔“思想窮根”,立下“愚公志”

扶貧隊員們深知,要改變村民的傳統觀念,拔掉思想窮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隻有立下“愚公志”,打好人口、教育、宣傳“組合拳”,從思想根源上扶貧,才能戰勝這難中之難、困中之困、堅中之堅。

“以前大家覺得上不上戶口無所謂,現在漸漸會主動到村委會報告了!”2018年3月以來,工作隊每天堅持走訪,共發現“黑戶”54人,恢復戶口1人,死亡注銷17人,重戶19人,項目更正160項,基本解決了人口失真問題。

“為便於精准施策,我們專門建立了“一戶一表’,通過‘問(農戶)、看(現場)、查(証件)、訪(鄰居)’的方式,進行調查核實,統計信息共83項。”扶貧隊員張德進說。

智、志雙扶,教育是關鍵。2019年9月,通過爭取澳門特區基金會援建,大歹小學新校區正式投入使用,全村504名學生搬進了全縣最好的鄉村完小,入學率達100%。與此同時,積極開展脫盲再教育,教育幫扶、錦繡女培訓等活動,“金秋助學”資助5名考取大學、高中、中職的學生5.7萬元,樹立“知識改變命運”的榜樣,鼓勵更多家長和學生重視教育,為大歹村提供源源不斷的“高素質”。

“2020年春節期間,大歹村一百多人從武漢打工回來,沒有一人檢測出感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得知村裡有151名武漢回鄉人員,唐雋永和村支兩委都捏了把汗,逐戶進行排查,第一時間對涉及到的130個家庭共1000多人進行檢測,強制居家隔離14天,動員村民做好自我防護,至今未發現一例感染者。

拔“生活窮根”,過上“好日子”

“唐書記,你去我家樓上看,我敢說,我家比其他家都要干淨!”自從搬進了新房子,潘寫祥就像變了個人似的,逢人就笑,說話的聲調都提高了,比起以前一家6口人擠在兩間破屋裡的日子,現在的生活過得還算滋潤。

截至目前,大歹村共完成258戶透風漏雨老舊房改造、6戶危房改造、35戶人畜混居整治﹔完成廁改291個、灶改273個,165盞LED路燈安裝,實施入戶路及房屋周邊、室內硬化14795平方米﹔實施村委委活動室及村醫務室建設面積340平方米,配有2名專職醫生。

2019年除夕,難得回一次家的唐雋永來到貴陽市人民醫院,陪著正在化療的貧困戶女孩潘葉往吃了頓“連夜飯”。了解到大歹村大多數人家沒有床鋪,都是隨便墊幾塊板子“將就睡!”。為此,工作隊實施“溫暖計劃”,幫貧困戶購買床668張、床上用品668套、衣櫃226個,讓貧困群眾溫暖過年。

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生活陋習漸漸改變,文明鄉村蔚然成風。2019年,大歹村環境衛生“大整治”活動中,唐雋永帶領村干部和扶貧隊員,挨家挨戶幫村民掃地、疊被子,購置垃圾焚燒爐,將600個垃圾桶、小鐵鏟分發到每家每戶。久而久之,村民們隻要看到“唐書記”從家門口過,馬上扛著掃帚掃地,從一開始的“做給他看”,漸漸養成了“主動打掃”的好習慣。唐雋永高興地說:“村民把衣服挂到衣架上,也是一種成就!”

沖刺90天, 打贏“殲滅戰”

一刻不能等,一刻不能停。脫貧攻堅進入攻堅拔寨的關鍵時期,貴州省委書記孫志剛提出:“沖刺90天,打贏‘殲滅戰’。”大歹村脫貧攻堅工作隊全體隊員放下“鐵漢柔情”,堅決扛起政治責任,攜手大歹村民走向“蛻變”。

“88歲的老母親住院十多天了,但現在不能回去!”說到這裡,唐雋永聲音突然變得很低沉,駐村期間,母親幾次生病,他都走不開,全靠妻子和侄兒媳婦輪流照顧。唐雋永說:“兩年來,辛酸與自豪感並存,同時也感謝公司一直以來的大力支持,我感覺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這兩年跑了11萬公裡,我可能是第一個開車跑遍大歹村所有路的人!”最初,廖文軒到大歹只是作為一名專職駕駛員,在唐雋永的感染下,他主動走訪,學拍照,作記錄,做好工作對接和后勤保障,他早已把扶貧當作自己的本職工作。

2019年8月,陳家斌主動申請到大歹村參加扶貧,妻子張禹淋也是興仁市馬馬崖村的一名扶貧隊員。2020年3月18日,陳家斌到代家寨開展省環保廳第一批排污處理系統選址,中途不慎摔傷,同事勸他回老家修養,他毅然選擇“輕傷不下火線”。

張德進在參加扶貧工作之前,查閱了很多大歹村的相關信息,但現實遠比他想象的要落后得多,他所負責的人口信息統計,關系著扶貧工作能否精准,村裡哪家生了小孩,有多少人在外打工,他記錄得一清二楚。

工程技術專業出身的羅勰,第一次接觸扶貧工作,主要負責幫助村民搞基礎設施建設,他說:“扶貧工作到不到位,就看村裡的狗咬不咬你,剛來時總是叫個不停,現在見著人都會搖尾巴了!”

2019年,大歹村成功脫貧40戶277人,貧困發生率降至9.87%,剩余28戶204人,2020年6月將實現全部“清零”。昔日窮、偏、亂、臟的大歹村,正向著百姓富、生態美、產業興的幸福村邁進。(文/圖 胡選武)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