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聚焦目標任務,堅決攻克貧困堡壘
鬆桃緊扣脫貧標准,精准靶向擊破,扎實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易地扶貧搬遷、農村產業革命,深入落實“兩不愁三保障”各項惠民政策,脫貧攻堅實現預期目標。截至2019年底,全縣291個貧困村(其中深度貧困村42個)已全部出列,減少貧困人口14.86萬人,剩余未脫貧人口9288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4%。
長興堡鎮鐵皮石斛種植基地攀附在樹上成片的鐵皮石斛。胡偉 攝
著力“拔窮根”,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搶抓扶貧開發歷史機遇,全面加強交通、人飲、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公路建設通村連寨。2016年來,共投入資金38.3億元,完成縣鄉村組道路建設3001公裡,解決400多個行政村798個村民組28467戶群眾出行難的問題﹔投入資金2.36億元,完成村寨連戶路硬化1288公裡,實現30戶以上自然寨組組通硬化路、所有村組戶戶通連戶路的目標。安全飲水鞏固提升。2014年來,共投入資金2.81億元,建成農村安全飲水項目491個,覆蓋302個行政村992個村民組,有效解決了42.6萬人安全飲水問題。全面落實農村安全飲水長效管理機制,所有村組飲用水質達標,實現了農村飲用水安全保障全覆蓋。農村供電安全保障。2014年來,共投入農村電力設施建設資金4.42億元,新增變壓器1065台,新建(改造)供電線路2391.26公裡,實現行政村通動力電全覆蓋、農戶通照明電全覆蓋。通訊網絡全面覆蓋。2014年來,共投入資金3.04億元,新建通訊基站2223個,新建(改造)有線通訊網絡2295千米,新增多彩貴州“廣電雲”戶戶用5.3萬戶,實現所有行政村有線電視、廣電網絡、固定網絡寬帶、4G網絡全覆蓋。
長興堡鎮中藥村產業園鐵皮石斛種植基地技術員在給群眾講解鐵皮石斛採摘方法。胡偉 攝
著力“補短板”,“兩不愁三保障”穩定實現。始終把吃飯穿衣、教育、醫療、住房等作為重要的民生大事,著力補齊民生短板,全力提升群眾幸福感、獲得感。打好“兩不愁”攻堅戰。按照“應保盡保、應助盡助”的原則,全面推進農村低保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切實扎牢生活保障民生網底,2014年來共發放城鄉低保資金55.69萬人次13.19億元、臨時救助4100人次950.73萬元、孤兒生活費3166人次2474.23萬元、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2.28萬次1124.67萬元、棉被1592床、衣物一批,實現了農村群眾吃飯穿衣不愁。義務教育保障有力。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和師資隊伍建設,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按照“應享盡享、應助盡助”的原則,2014年來共發放教育政策資助130.05萬人次6.92億元,全面加強控輟保學,認真落實送教上門,全縣6-16周歲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無輟學現象,實現了義務教育有保障。基本醫療保障有力。按照“應建盡建”的原則,創建三級綜合醫院1家、二級綜合醫院1家,提升鄉級衛生院28家,建設達標並正常使用村級衛生室489個。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參合率、慢性病証辦理率、家庭醫生簽約率均達100%。按照“應補盡補、應保盡保”的原則,全面落實“先診療后付費”“一站式結算”服務和“三重醫療保障”,2019年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住院3.52萬人次,發生醫療總費用1.71億元,實際補償1.48億元,補償比例達86.71%,實現了基本醫療有保障。安全住房保障有力。按照“應改盡改、應補盡補”的原則,2014年來累計投入資金4.37億元,共實施農村危房改造2.79萬戶、透風漏雨房屋整治1.7萬戶、安置無房戶420戶,完工入住率均達100%,實現了住房安全有保障。另外,實施農村房前屋后硬化4.65萬戶,有效提升人居環境。
孟溪安山黃金蜜李吸引游客採摘。胡偉 余伶提供
著力“挪窮窩”,易地扶貧搬遷全面入住。始終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重中之重和“當頭炮”,作為“挪窮窩”的重要路徑,統籌推進工程建設、群眾搬遷和后續扶持,實現搬遷脫貧。工程建設全面完工。按照“以崗定搬、以產定搬”的原則,“十三五”期間共投入資金22.87億元,騰出最好的地段,縣內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33個,住房8180套,完善了小區道路、綠化亮化、供排水、綜合管網等附屬設施,提升了居住環境。搬遷群眾全面入住。按照“應搬盡搬”“不通則搬”的原則,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深度貧困地區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行易地搬遷。“十三五”期間,共完成搬遷入住14888戶6813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224戶48415人。后扶服務全面落實。全面加強后續扶持“五個體系”建設,按照“一架構三清單”要求,成立了安置點社區黨支部11個,打造民心黨建示范點2個,全覆蓋組建了社區居民委員會及工青婦組織。搬遷群眾子女幼兒入園2603人、小學入學7286人、初中入學4753人,實現100%就近入學。採取新建或社區延伸服務的方式,實現安置點社區醫療服務全覆蓋。指導推薦就業15327人、自主創業164人,全面實現“搬遷家庭一戶至少就業一人”的目標。
圖為木樹鎮群眾發展竹鼠帶領群眾脫貧。胡偉 攝
著力“可持續”,農村產業革命縱深推進。深入落實“八要素”,強化利益聯結,調優產業結構,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不斷夯實了群眾脫貧的產業基礎。農業產業協調發展,貧困群眾持續增收。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形成以生態畜牧業為引領,生態茶葉、油茶、蔬果、食用菌、中藥材等主導產業同步發展的“1+N”高效生態循環農業體系,鬆桃先后被命名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2019年,完成產業結構調整19.83萬畝(其中500畝以上壩區產業結構調整7.99萬畝)、玉米調減8.24萬畝,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6.24億元,其中:生態牧漁業產值21.27億元、茶葉產值13.76億元、蔬果產值11.48億元、食用菌產值1.82億元、中藥材產值1.59億元、油茶產值2.3億元,其他類產值4.02億元,有效帶動貧困群眾實現產業增收。利益聯結精准銜接,貧困群眾全面覆蓋。按照“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目標,著力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98家,培育家庭農場310家,成立專業合作社1830家,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農戶以土地或資金等入股,按佔股比例實行“固定分紅+效益分紅”﹔同時,千方百計安排貧困農戶在產業鏈上務工,推動貧困農戶以務工收入作為主要增收方式,切實保障貧困群眾利益最大化,有效防止“一股了之”問題,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全覆蓋。三次產業協同發力,貧困群眾有效帶動。深入實施“增強主體活力、暢通經濟循環”專項行動,產業項目活力迸發,全縣經濟穩中有進,有效助力脫貧攻堅。著力延伸產業鏈,扎實推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協同發展,有效帶動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7.1萬人實現就業增收。2019年,全縣第一、二、三產業預計實現產值206.24億元以上,其中一產預計56.24億元以上,二產預計50億元以上,三產預計100億元以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