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不得”能否根治“唯論文”痼疾 作者:本報記者 晉浩天 唐芊爾 楊 颯《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7日 08版) 論文對高校教師有多重要?尤其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來說,職稱評定、崗位聘任等都離不開論文這杆秤。但當“論文”前加上一個“唯”字,就讓學術研究籠罩上功利化的陰霾。…
“共享教師”破解藝體老師短缺“瓶頸” 作者:本報記者 常 河 馬榮瑞《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7日 08版) 10月16日,教育部舉辦新聞發布會表示,學校的體育中考要逐年增加分值,達到跟語數外同分值的水平。到2022年,要全面實行美育中考。…
當好89名孩子的“大家長” 作者:本報記者 萬瑪加《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7日 04版) 湖北省黃岡市中等職業學校(集團)玉樹定向班生活指導老師 內美才仁 我是湖北省黃岡市中等職業學校(集團)玉樹定向班的生活指導老師內美才仁,之前一直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第三民族高級中學當教師,2019年5月被州教育局派往湖北省黃岡市中等職業學校(集團),在那裡當起了玉樹定向班89名學生的“大家長”。 2020年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襲擊中華大地,也著實讓我這個“大家長”心焦。…
職教一人 脫貧一戶 本報廣州12月16日電 (記者羅艾樺)“7月21日第一次發工資,每個人都領到了6000多元,開心得想哭——總算能自己掙錢、為家裡面減輕負擔了!”站在廣州南沙港集裝箱區高高的龍門吊下,22歲的貴州小伙子秦鵬眼裡閃著淚光。 2016年,廣東廣州市開始對口幫扶貴州畢節市。…
鞏固教育脫貧成果 提升教育質量和水平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雨 控輟保學一個不少、精准資助一人不漏、建成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配套學校一所不少、問題整改一個不留、東西部教育協作一所不落、學校疫情防控一步不錯。 “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省教育廳始終堅持以教育脫貧攻堅統攬全省教育事業發展全局,緊扣‘義務教育有保障’的目標,抓好控輟保學這個核心指標,做好學生資助、教育經費、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學校建設、教師隊伍配備、東西部協作、學校安全穩定六項教育保障,全力推進教育脫貧攻堅。…
教育“體美勞” 越來越重要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16日 第 12 版) “目前,全國各地已經實現了體育中考全覆蓋,分值從30分到100分不等。從2021年起,絕大多數省份體育中考分值都會增加。…
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成立專門機構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記者 趙琬微) 15日在京召開的2020年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現場推進會上,教育部宣布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成立。 據介紹,為深入貫徹《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要求,加強對不同學段、不同類型思政課建設分類指導,推動學校思政課高質量發展,全面提高思政課質量和水平,教育部決定成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
掌握學生知識情況 AI為科學教育評價提供支撐 新華社訊 (記者魏夢佳)“2020全球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數據大會”11日至12日在京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相關單位正籌建“智能化基礎教育評價系統”,以期為建立科學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評價制度和機制提供支撐。…
體質測試豈能替考 作者:楊三喜《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6日 11版) 【光明時評】 近日,山西太原工業學院通報8名學生在體質測試時冒名替考,被取消學位獲得資格。實際上,今年9月,該校已經因為相同的原因處罰了6名學生。…
教育部劃定“十不得”底線 專項整治“唯論文”問題 作者:本報記者 唐芊爾《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6日 08版) 本報北京12月15日電(記者唐芊爾)一直以來,高校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存在“唯論文”現象,造成了學術功利化浮躁化、創新創造動力不足、侵蝕學術風氣等后果。為切實扭轉“唯論文”不良導向,近日,教育部發布《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劃定“十不得”底線,為建立健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規范和評價體系指明了方向。…
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新進展 作者:本報記者 靳曉燕《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5日 01版) “‘十三五’期間,全國義務教育階段體育教師的數量從50.2萬增加到59.5萬,小學和中學的體育器械達標率分別達95.38%和96.56%﹔義務教育階段美育教師由59.9萬增加到74.8萬,小學、初中、高中的藝術器材配備達標率為95.07%、96.12%、93.26%。”12月14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時期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有關進展情況。…
為青春增添向上的底色(新語) “特色”成為教育資源,不僅能為思政課引來源頭活水,也讓課程有了更多個性化的“打開方式” 嫦娥四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一場講座,成了青年學生的大型“追星現場”。大家帶著對中國深空探測的驚嘆和好奇踴躍提問,孫澤洲則鼓勵同學們與中國航天一樣越飛越高。…
“教育興則國家興”(人民論壇) 截至今年11月30日,全國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由台賬建立之初的約60萬人降至831人,其中20萬建檔立卡輟學學生已經實現動態清零……教育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基本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的目標,成為“十三五”時期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 經過“十三五”期間的努力,全國共有中小學幼兒園51萬所,在校、在園的學生總數達到2.26億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比例連續8年保持在4%以上……這樣的數字,見証著我國教育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勾勒出通過知識改變命運、通過教育創造美好生活的圖景。…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大學生找到發揮自我潛能的路徑 職業生涯規劃不僅能幫助大學生對職業生涯有合理的規劃,也能為有創業志向的同學找到發揮自我潛能的路徑,提高大學生的創業創新能力。因此,了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狀、需求、困境,有利於加強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效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使大學生自身得到發展。…
“學術臨時工”是如何產生的 近日,一篇關於“學術臨時工”的文章引發網絡熱議。文中把一些中途退出科研的博士和青年教師稱之為“學術臨時工”,把引發這一現象的原因歸咎於研究難做、論文難發、項目難申和師生關系緊張。…
呵護農村兒童 讓孩子們的天空充滿陽光 走進河南省鄲城縣社會福利中心,就像走進了一個熱鬧的大家庭:孩子們有的在打乒乓球,有的在工作人員的輔導下高聲朗讀課文。他們大的十來歲,小的五六歲,全都衣著整潔,滿臉的天真和快樂。…
世界慕課大會:合作共贏 開創數字教育新局面 人民網北京12月11日電 (記者 何淼)世界慕課大會於12月9-11日在清華大學召開。會議以“學習革命與高等教育變革”為主題,是自慕課興起以來首次以慕課為主題舉辦的全球性會議,旨在凝聚發展共識、匯聚創新力量、分享實踐經驗、展現技術前景,以推動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建設、發展和共享。…
貴陽中考四門學科 適應性考試舉行 本報訊 為讓考生更好應對中考改革后的首場學業水平上機考試,12月12日至13日,貴陽市2021屆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英語聽說能力、音樂、美術和信息技術四門學科上機適應性考試順利舉行。 記者從貴陽市教育局獲悉,本次考試共設置98個考點,170個考場,52756名考生參加考試。…
貴陽市白雲區將構建八個教育發展共同體 本報訊 近日,《白雲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共同體建設工作方案》出台,將在全區義務教育學校構建8個教育發展共同體,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切實推動全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根據方案,白雲區將以實施名校帶動、共同發展為目標,在全區義務教育學校構建8個教育發展共同體,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解決學科不均衡問題,提升全區薄弱學校的辦學水平,切實推動教育均衡發展,通過三年時間,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讓人民群眾不僅“有學上”還要“上好學”,提升群眾對教育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辦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
教師負擔如何真減實降 作者:本報記者 陳鵬《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4日 09版) 近日,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十三五”期間,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學教師減負20條。目前全國20個省份已出台減負清單,預計年內所有省份將全部出台。…
“五大任務”並舉 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作者:本報記者 姚曉丹 楊 颯《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4日 04版) 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正在逐步成為現實。 在教育部近日舉行的“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說:“走過‘十三五’,‘有學上’問題基本解決,進入‘十四五’,‘上好學’需求日益強烈,推進高質量發展成為基礎教育最緊迫最核心的任務。…
渠首上的思政課 作者:本報記者 王勝昔 本報通訊員 刁良梓《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4日 04版) 12月12日,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面通水六周年的好日子。 當天下午2點30分,明媚的陽光洒在河南淅川縣陶岔渠首,清澈的丹江水自渠首閘奔涌而出,一瀉千裡。…
我國基礎教育解決“有學上”問題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11日 第 13 版) “‘十三五’期間,我國基礎教育歷史性地解決了‘有學上’問題,教育公平實現了新跨越,正在乘勢而上,向更好地實現人民群眾‘上好學’的願望邁進。”10日舉行的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說。…
研究生擴招能否緩解畢業生就業難 作者:艾萍嬌《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1日 02版) 近日,據新聞報道,我國2019年高職擴招116萬人,超額完成預期任務,今年的高職擴招工作進展也比較順利,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今明兩年繼續擴招200萬人。…
教育部:高校科研要有真發現,解決真問題 “我們要推動高等學校科技工作轉型發展,從數量積累轉向質量提升。”12月3日,在介紹“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發展情況時,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坦言,對標新時代的新需求,對標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目標任務的要求,高校科技創新工作還存在明顯短板和不足,還需轉學風,提質量。…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重慶大學明月科創實驗班開班 科技日報訊 (記者雍黎)為培養新工科人才,重慶大學突破以專業為基礎的人才培養模式,三方共建科創實驗班。12月2日,重慶大學明月科創實驗班揭牌儀式暨明月湖—重慶大學新工科教育科創平台研討會在重慶大學虎溪校區召開。…
為大學生加壓,需推進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 教育時評 12月9日,2019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名單揭曉,這些杰出青年學生的勤奮自強為當代大學生做出了表率。但也有一部分大學生勤奮不足,反而偷懶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