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青年攝影家協會成立大會舉行 2021年1月9日,黔西南州青年攝影家協會成立大會在興義舉行。 會上,中國攝影報社發來賀信﹔宣讀了黔西南州青年攝影家協會成立批復文件和黔西南州青年攝影家協會第一屆主席團成員名單﹔展示了黔西南州青年攝影家協會logo和會旗,並頒發了協會顧問、名譽主席、法律顧問聘書。…
《西游記》如何給宋詩做注腳 古代詩文注釋,按一般通則,名物、典故等,當然得往上追根溯源,這樣方能說明來歷,讓人領會詞語本來含義及事物原初的情景。但我們也常常有這樣的感受,有時在古詩文注釋中,讀到一些得自《詩經》甚至《易經》等遙遠古籍的引証,可對理解眼前的文字,幫助並不顯著,依然看不出該字句或典故真正切實意思,這就有些無可奈何。…
“立春”“冬至”誰才是二十四節氣之首 新近有學者對二十四節氣排序方法提出疑問,表示以春季立春為首、以大寒為尾的排序方法錯誤,應當以冬季的冬至為首,以大雪為尾。那麼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排序是否正確呢? 河南省登封市二十四節氣代表性傳承人呂宏軍說:“出現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說法,源自《淮南子》等書的記載。…
中華典籍怎樣才能更接地氣 近日,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易學文化研究院與中國屈原學會四庫文化研究分會聯合主辦的“四庫學和易學的當代價值與傳播”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據會議組織人員介紹,“四庫學”“易學”每年分別組織研討,“四庫學”之前已經組織3屆,而“易學”已組織10屆。…
我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本報合肥1月7日電 (記者徐靖、游儀)中國科技大學7日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志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科學與技術基礎。 7日凌晨,中國科技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彭承志等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及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志上發表了題為“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論文,証明了廣域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條件已初步成熟。…
專家研討《心中的旗幟》:故事有溫度、接地氣 中新網北京1月6日電 近日,作家傅寧軍長篇報告文學《心中的旗幟》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談到創作感受,傅寧軍表示,作為報告文學作家,生活在哪裡觸角就應該伸向哪裡。…
中國文聯知名老藝術家藝術成就展舉辦 中國文聯知名老藝術家藝術成就展舉辦 高凱 攝 中新網北京1月5日電 (記者 高凱)1月5日上午,第四屆中國文聯知名老藝術家藝術成就展在中國文藝家之家展覽館開幕。 本次展覽以“崇德尚藝 潛心耕耘”為主題,共展出321幅珍貴的歷史圖片和畫面、211件代表性實物以及4部專題宣傳片,從不同角度梳理回顧了田華、邵大箴、傅庚辰三位老藝術家在各自領域的藝術生涯及取得的杰出成就。…
《星空瞰華夏》:考古視角下的中國歷史 考古紀錄片在科學考古、歷史研究的基礎上,探索中國歷史,講述中國歷史,傳播中國歷史知識,必然是助力世界理解中國、增強中華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五洲傳播中心和美國國家地理、英國Wild Blue Media聯合制作的三集考古紀錄片《星空瞰華夏》通過國家地理國際頻道、國家地理美國頻道播出,同時在國內愛奇藝和嗶哩嗶哩兩大視頻平台上線播出,這是考古紀錄片在對外傳播方面為增進世界理解中國、增強國人文化自信做出的一次重要探索。…
壯闊與溫潤兼備的現實書寫 經過持續奮斗,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面對新時代生活之參天大樹,作家既要像小鳥一樣在每個枝丫上跳躍鳴叫,也要像雄鷹一樣從高空翱翔俯視,才能把宏觀與細察結合、感知與領悟交融,在壯麗的歷史創造中成就精彩的藝術創造。…
非遺綜藝節目:莫把非遺元素當點綴 近日,隨著“太極拳”“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兩個項目評審通過,我國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的非遺項目達到42個,位居世界第一。這一消息對於致力於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組織和個人來講無疑是一種莫大的鼓舞,同時也激勵著更多人思考如何保護和傳承好非遺。…
中國文聯知名老藝術家藝術成就展舉辦 本報北京1月5日電 (記者王玨)第四屆中國文聯知名老藝術家藝術成就展5日在中國文藝家之家展覽館開幕。展覽以“崇德尚藝 潛心耕耘”為主題,共展出321幅歷史圖片和畫面、211件代表性實物以及4部專題宣傳片,在為參觀者提供藝術享受和審美體驗的同時,從不同角度梳理回顧田華、邵大箴、傅庚辰3位老藝術家在各自領域的藝術生涯及取得的成就。…
《中國夢 勞動美——勞模精神伴成長》系列讀本長沙試點發行 中新網長沙1月5日電 (王昊昊)5日,《中國夢 勞動美——勞模精神伴成長》系列讀本(下稱“系列讀本”)試點發行儀式在長沙舉行。據介紹,這是中國首套以勞動精神為素材的學生讀本。…
從“葫蘆娃”到雕藝師:山西“工匠”李琦的創意人生 李琦的作品。梁月仙供圖 中新網太原1月5日電 題:從“葫蘆娃”到雕藝師:山西“工匠”李琦的創意人生 作者 楊杰英 楊潤德 梁月仙 一顆普普通通的葫蘆,一經李琦的手,便成了美輪美奐的燈飾、吉祥的裝飾擺件、別具匠心的鐘表托架、暗藏玄機的打火機……這些葫蘆被李琦賦予新生命的同時,也成就了李琦的工匠精神。…
“文物數字化”加速甘肅與絲路沿線國家人文交流 中新網蘭州1月4日電 (記者 丁思)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4日披露,該省“十三五”文化旅游對外交流成績斐然,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文物保護、價值研究、文化傳承、遺產管理、人才培養等領域增進交流,數字化技術促彼此間文化遺產合作不斷密切。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甘肅文物文博系統與美國、英國、日本、阿富汗、印度、奧地利等60多個國家進行文物文博領域的學術交流與研討活動,舉辦“絲路·敦煌壁畫精品展走進聯合國”“絲綢之路上的宗教藝術—敦煌佛教石窟展”“中國秦漢藝術帝國時代展”“絲綢之路上的唐代胡人俑特展”“敦煌建筑藝術展”“絲綢之路文物展”等以絲綢之路文化為主題的文物外展30余次。…
《匠人坊》:探研中國短篇經典 中新網北京1月4日電 (記者 高凱)從魯迅的《狂人日記》到沈從文的《丈夫》,從張愛玲的《封鎖》到莫言的《枯河》——針對十位中國作家的短篇小說代表作,《匠人坊:中國短篇小說十堂課》引証典據,掇拾被忽略的寫作技藝之美。 《匠人坊——中國短篇小說十堂課》 高凱 攝 《匠人坊——中國短篇小說十堂課》於近日推出,該作品是身兼小說家和文學教授雙重身份的李浩的文學評論合集,其中十篇有關中國短篇經典的批評,獨辟蹊徑,坦率直接。…
林柄洋:讓孩子在“國潮”中長大 中新網福州1月5日電 (記者 龍敏)打開后,全長達到3.2米,有大小零部件數百個,故宮沿中軸線的大型建筑群全部收納其中:10個故宮宮殿建筑群,78個精妙立體小機關,93段歷史知識,26個趣味歷史故事……由“80后”林柄洋創立的葫蘆文化出品的立體書《打開故宮》,“打開了”故宮600年。 “去年是故宮建成600周年。…
北部灣畔,書與大眾零距離接觸 400多年前,明代著名戲曲家湯顯祖迎著海風、踏著白浪,來到廣西北部灣畔,尋找“詩”和“遠方”,在人跡罕至的潿洲島寫下“日射潿洲廓,風斜別島洋”的絕佳詩句。今天,后人追尋他的腳步,走進北部灣,便可以在任意一城的智慧書房駐足品茗暢讀,感受“東方莎士比亞”的綺麗文辭。…
舞劇《騎兵》亮相國家大劇院 據新華社北京1月3日電 (記者張漫子)黃沙漫天,戰火紛飛,奔騰的戰馬由遠及近,一群驍勇善戰的草原騎兵浴血奮戰……由內蒙古藝術劇院出品的舞劇《騎兵》1日至3日在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演。 舞劇以蒙古族青年朝魯成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戰士的經歷為主線,再現了人民解放戰爭中,內蒙古騎兵戰士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精神。…
國產紀錄片,如何持續向好(新語) 希望優秀國產紀錄片越來越多,讓更多觀眾看到它們的美好 近日,體育題材紀錄片《棒!少年》在院線上映,以流暢的剪輯、動人的故事呈現引發熱議。在不久前舉行的2020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上,該片被評為評審團特別推薦優秀紀錄片,由此也引發了人們對國產紀錄片的關注。…
新版《梁祝》元旦亮相“蝴蝶劇場” 百越文創打造“中國式新年音樂會” 中新網北京12月31日電 (記者 應妮)2021年的1月1日到3日,浙江杭州蝴蝶劇場(小百花越劇場)將迎來由百越文創聯合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團)聯合舉辦的“2021·中國式新年音樂會”,著名導演郭小男執導、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茅威濤領銜主演的新版《梁山伯與祝英台》將作為展演劇目亮相,同時為該劇今后的新年駐場演出拉開序幕。 新版《梁祝》再創經典 作為梁祝故事發生地浙江的地方劇種,越劇在誕生之初,就與梁祝結下了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