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乌当,绿意葱茏,生机勃发。
满山遍野一片苍翠,农业产业园里随处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农家庭院正不断蝶变带动“美丽经济”;美丽乡村引来全国游客驻足“深呼吸”……
以“强省会”五年行动为主线,今年以来,乌当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产业革命“三大任务”,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让农村“长”出好风景,也让现代农业焕发蓬勃生机。
特色产业迸发新活力
孟夏时节,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马头村,1500亩葡萄园和100余亩苹果园弥漫着水果的香甜,丰收触手可及。
“几年前,这一片还是荒山。”马头村村民、苹果种植基地管理者翁发贵告诉记者,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马头村村“两委”以农业规模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建设为突破口,按照“农业+旅游”的模式,引导村民将分散、闲置的土地集中利用建设特色农业基地,使村民从单纯种植业延伸到集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形成葡萄、苹果、西瓜等千亩示范园基地,走上“特色种植+观光采摘”的休闲农业发展之路。
“每到葡萄成熟季,村里都要举办一次采摘节。”翁发贵说,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游客汇聚马头村体验民俗文化和采摘乐趣。平时也有游客专程前来休闲旅游,振兴当地经济,促进群众增收。
特色农业“点土成金”,此举为乌当农业增效找到了敲门“金砖”。
以特色农业产业为主线、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带动、项目建设为支撑,乌当区全力打造省会城市保供蔬果精品示范区和特色农产品重要生产基地,推动农业与电商、农业与旅游、农业与大健康、农耕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深度融合发展,形成“蔬果药花茶”为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
下坝樱桃、阿栗花卉、新堡葡萄、水田酥李、拐比福禄茶、百宜黄精……眼下,乌当区特色优势农业发展多点开花,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力。
立足新起点,乌当区将围绕菜篮子、果盘子、茶园子、药坝子、花仙子“五子登科”产业,坚持农业适度规模化种植和特色化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建设特色产业集聚区和产业板块,打造黔中现代农业示范区。到2025年,将蔬菜、鲜果产业打造成20亿元级以上产业。
现代农业孕育新希望
乌当区羊昌镇甲岗村“科技感”十足的大棚里,正孕育着良种。
“未来这里将成为高端‘野特蔬菜’和‘精细蔬菜’产供基地。”羊昌镇党委副书记邓勇说。
2020年以来,乌当区选取羊昌镇甲岗村、平坝村和百宜镇百宜村的2200亩土地,作为一期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试点开展土地碎片化整治和“旱改水”工程改造,通过以点带面,连点成线,扩线为面,梯次推进,实现耕作地块平整化、机械耕作便捷化、耕地土壤肥沃化。甲岗村率先选取1400余亩“碎片化”土地进行优化整合,目前已建成170亩地的钢架大棚。
眼下,羊昌镇正围绕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和“旱改水”项目区域,实施蔬菜特色化、水果精品化,发展都市近郊山地高效现代农业。羊昌镇还大力培养农村新型职业农民,优选德、能、才、绩突出,有责任、有担当的带头人,作为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同时,打造一批“特色农场”,以“种植—采摘—品鲜—观光—住宿”的现代化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为发展目标,逐步形成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与康体休闲、避暑旅游融合发展格局。
在利益联结机制方面,羊昌镇积极建立完善“投资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联结机制,实现农民产业工人化、农户股东化,保证产业建设效果,尽量保障群众参与重点产业项目时投入零成本、经营零风险、就业零距离、资源资产有收益。
产村融合催生新动力
这头正在翻新、墙绘,那头正在铺路、埋线。古色古香的木屋,被村民打造成富有特色的庭院民宿……这是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的偏坡布依族乡的新景象。
位于乌当区东北方向的偏坡乡,自然景观极其丰富,历史遗存比比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多姿多彩,布依服饰制造工艺、布依婚宴盘古歌等相继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几年,偏坡乡结合当地资源禀赋,探寻“产村融合”道路,乡村振兴干出了名堂。
偏坡乡因地制宜赋能“乡村旅游+”,深入推进路网、给排水、停车场、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村寨形象整体改造提升,濮越香街、湾纳米酒一条街、花喵街等景观业态精彩呈现;通过探索村民房产、土地入股,以及返聘乡贤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鼓励农户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宿、特色手工作坊、文创工作室等,将文化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
偏坡乡只是乌当区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乌当区依托乡村生态优势、自然禀赋和文化底蕴,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深度融合,成功打造出“泉城五韵”等乡村民俗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示范点,让乌当区乡村旅游品牌不断深入人心。
眼下,乌当区正积极发展乡村民宿、山地滑道、峡谷漂流、康养基地、露营基地、避暑基地等新业态,力争2025年乡村旅游营业总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