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从“劳务输出”到“雁归兴正”

2021年04月08日08:28  来源:贵州日报
 

“若不是当年去广东打工,我也不会积累下超前的眼光和经验,这对我创业帮助太大了。”连日来,为经营好体育用品店和白芨种植产业,52岁的闫建平不断奔跑在正安县城与桴焉镇之间。她说,这可比当年南下打工好太多了。

34年前,正安县300“娘子军”出师广东番禺,闫建平就在其中。

闫建平回忆,1987年2月,遵义地区行署专门调拨了十几辆大巴护送她们南下,她跟随大队伍经遵义、贵阳一路到达广东,之后便和几个姐妹进了一家玩具厂打工。

“由于不熟悉玩具制作流程,我第一个月仅拿到了42元的工资,却比当了几十年教师的父亲工资高出近一半。”背井离乡的艰辛带来的是可观的劳务收入,闫建平尝到打工的“甜头”,更坚信自己来对了。

“当时,县里面还选派县妇联、县劳动服务公司等部门的干部们驻厂管理,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生活和工作上的问题。”最让闫建平安心的是县委、县政府“紧跟”的劳务输出服务,让千千万万的正安人都有了外出务工的底气。正安的劳务输出规模从300“娘子军”一路壮大到20多万大军,占全县人口的近三分之一,正安成为全国劳动力输出转移示范县。

1990年,闫建平从打工经历中淘到经验后回乡创业,曾做到10几个体育用品品牌的经销商,月收入数万元。2016年,闫建平把发展的眼光聚焦到了本地的中药材产业,并在桴焉镇投资成立白芨种植合作社,种植面积达100多亩,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带动当地老百姓就近就业30多人。

正安300“娘子军”南下广州务工,开创了全国有组织外出务工先例。而今天,正安引进培育吉他企业及配套企业发展至89家,年产销600万把,辐射带动就业1.4万人,一跃成为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就业创业试点县。

“一输一引”间,当地的政策服务无处不在,让这座黔北小镇屡屡创造出发展“大奇迹”。

正安县安场镇解放村的郑传玖如今已是遵义神曲乐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在他的精心经营下,公司有600多名员工,每年可以生产吉他60多万把。

巧合的是,1997年,他也曾加入了南下广州打工的人潮,20岁的他进过建筑工地,打过各种零工,最终与吉他结缘,一干就是7年。从普通工人做到车间主管,敢想敢拼的郑传玖,在2007年和十几个正安老乡拿出务工积攒的收入,每人投6万元集资,创建了广州神曲乐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就在郑传玖的公司走上发展正轨时,正安县的决策者们却在为发展发愁。

“300‘娘子军’下番禺的经验虽然满足了群众短期内快速增加经济收入的愿望,但本地劳动力一再流失,地方发展也会存在后劲不足。”面对新发展要求和现状,正安县委、县政府立即着手促进返乡入乡创业的探索实践。经过相关部门的认真梳理,正安县仅在广州等地吉他制造行业务工的正安籍技术人员就达5.4万,毫无疑问这成为了当地最大的一张“资源牌”。

为此,县委、县政府紧盯大量在外务工正安籍吉他制造业人才这一资源,组织工作队远赴广东、深圳沿海等地开展招商,在招才引智中主打“乡情牌”,“踏破”老乡们的门槛,捕捉吉他制造技术人才返乡创业意向,引导和鼓励吉他制造技术人才返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和发展,以实现“雁归兴正”。

“我们本地人都不回去,那么外面的人也不敢来我们这个地方投资啊。家乡搞开发,我第一个回去。”郑传玖说,他期待回乡已久。

2013年初,正安县成功引入广州神曲乐器制造公司,成为该县第一家返乡农民工创办的吉他生产企业,“吉他兄弟”的传奇故事随之精彩上演。同时,正安县结合“雁归兴贵”行动计划,制定出台了集财政、税收、贴息、奖补、金融、就业等一揽子扶持政策,为返乡入乡人才从事吉他创业提供政策支撑。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引进了贝加尔乐器、华诚乐器、塞维尼亚乐器、台湾钰丰乐器等知名乐器或配套生产企业,“孵”出了一个特色产业,开启了“无中生有”的吉他产业集聚发展之路。

当年正安仅有3平方公里的吉他区域,如今已建成吉他产业园A区、B区、台湾产业园区,基本形成一个功能完善、配套齐全、高端绿色的国际化生态吉他产业园区,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最大规模、极具特色的国际吉他产业园区。

依托园区辐射吸引效应,正安县紧盯品牌影响大、生产规模大、销售总量大的吉他生产销售企业,精准招商,补齐补强产业链。目前,正安县已吸引89家吉他生产及配套企业入驻园区。力争到2025年,吉他及其配套企业达130家以上。数据显示,从2017年以来,该县共吸纳引领6000余名返乡带头人开展创业,有效解决2万余人就近就业。

正安嬗变,精彩继续。(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霞 杨伦丽)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