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登成 通讯员 惠才贤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剑河县柳川镇柳堡村驻村干部、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轻工化工系学生管理科科长蒲朝新同志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驻村帮扶三年多以来,蒲朝新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以党建引领稳民心,校农合作开新路,产业组团助振兴,奋力书写着脱贫攻坚的时代答卷。
青山叠翠,产业兴旺,村民幸福,这是如今的柳堡村。但过去,这里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是远近闻名的“穷窝窝”。
作为驻村干部,蒲朝新到岗第一时间就开展摸排调查工作。针对群众实际情况,积极号召党员与贫困户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并在每月“党员活动日”进行上门走访,了解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帮助贫困户解决生活难题,指导贫困户提高种植养殖技术,不断增强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村宣传栏、文化墙、村民会议成了蒲朝新的“阵地”,宣传宣讲、张贴标语是他的“武器”。蒲朝新带头利用主题党日活动,宣传讲解党和省、州、县有关扶贫政策和各项惠农政策,讲述脱贫模范人物故事,提振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柳堡村以种植养殖产业为主,但由于地理和市场因素,1600亩优质水稻和原生态的土猪、土鸡等销量和售价都很低迷。
为了打通销售渠道,蒲朝新积极联系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议以“农户+学校+食堂”的方式,在学院食堂和教师中推广柳堡村的优质大米和农副产品。
三年来,通过开展校农订单合作,柳堡村有效解决了贫困户“无投入资金、无销售门路”等问题,学院统一收购大米、土猪、土鸡、食用菌等农副产品10万余斤,累计为村民带来70余万元的经济收益,帮助农户实现了从“米袋子”到“钱袋子”的转变。
产业发展是摆脱贫困的根本之策,也是乡村振兴的长远之计。蒲朝新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的原则,大力探索发展既可富村又可富民的“造血型”产业组团项目。
三年来,蒲朝新先后向派出单位积极争取资金100余万元,推动柳堡村的产业发展。以大米为特色资源,建立柳堡高山农产品加工基地,年销售额达50万元,为10名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建立柳堡高山酒厂,年酿酒量达3万斤,年销售额达40余万元,解决8名贫困户就业问题;组建“博士服务团队”,建设2000平方米食用菌栽培基地,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年利润达16万元,带动20名贫困户实现就业……
同时,蒲朝新还结合职业教育专业优势和特点,积极联系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服装制作学习培训、白酒酿造技能培训、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等,提高村民技能水平,实现“授人以渔”。
如今的柳堡村,基层党建不断增强,基础设施不断夯实,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村民收入不断提高,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一心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蒲朝新,以自己的真心和干劲,书写了一份靓丽的脱贫攻坚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