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队伍,从这里跨越巍巍雄关,走出了震撼世界的长征路!
80年后,同样有一群不忘初心的共产党人,在这里战天斗地、攻坚拔寨,吹响了向贫困宣战的冲锋号!
这是一支百折不挠的战斗队,这是一场前无古人的攻坚战!
这里是桐梓,这里是娄山关!
娄山关
桐梓位于贵州省的最北端,与重庆市接壤,属乌蒙山片区贫困县。这里山高坡陡、沟壑纵横,80%以上是坡耕地,多数人口散居在深山区、石山区。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产业滞后,2014年,全县共有贫困乡镇9个,贫困村121个,动态管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261户60534人。
2016年以来,桐梓县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久久为功,奋力攻坚,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6%降至零。2018年9月,桐梓退出贫困县行列。进入“后摘帽时代”的桐梓,保持攻坚体系不散、攻坚责任不变、攻坚任务不减,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
地处河谷高山之上的容光镇联龙村,是一个祖祖辈辈守着盘龙河喊渴的村子,全村590多户就有473户严重缺水。2017年6月,该镇投资480多万元,建成了三级提灌饮水工程,把水送到了每家每户。
终于喝上放心水啦
“有了生活的水,还盼发展的路。”在“出门就上山,抬脚就爬坡”的羊磴镇,全镇只有一条24公里长的过境公路。这次脱贫攻坚修了294公里的通村通组路,相当于过去所修公路总长的10倍。
这座磅礴巍峨的大山,老百姓称之为“铁山”,千年以来,一直阻挡着桐梓北部5个乡镇20万人出行的步伐,掐着老百姓发展的命脉。
2016年,一条改变北部命运的正习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这条路,纵贯桐梓北部77公里,穿越7个乡镇26个村。2500多米的桃子垭隧道洞穿铁山,把北部20多万人带进高速时代。
四通八达
黔渝快铁建成开通,大交通飞跃向前;村组路网纵横交织,“小循环”畅通无阻。安全饮水全覆盖、电力通信全覆盖、4G网络全覆盖……桐梓乡村,站在了全新的起跑线上。
方竹是桐梓的“一县一业”。2017年起,桐梓着力扩大方竹规模,把方竹做成了全县最大的扶贫产业。
方竹产业
狮溪镇箐坝村贫困群众杨龙合,听说县里要发展方竹种植,他立马通过“特惠贷”申请贷款,搞起了竹苗培育。小小的方竹苗不仅让杨龙合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快速地实现了致富。
致富后的杨龙合没有忘记尚未脱贫的乡里乡亲。他主动把他们请到了自己的苗圃基地里。
竹笋种出来,还要卖出去。桐梓建成农产品产销对接智慧服务中心、沪遵协作产销服务中心2个农产品流通企业,借力东西部扶贫协作,把新鲜的秋食鲜笋直接送上了上海餐桌,桐梓土鸡、羊肉、天麻、腊肉都成了上海市民争相购买的“香饽饽”。
乡村旅游,也是桐梓重要的脱贫产业。娄山关街道的杉坪村,靠“种花当饭吃”,一年就摘掉了贫困帽,创造了一年整村脱贫、两年全面小康的“杉坪样板”。
乡村旅游
桐梓美丽乡村。王印 摄
方竹面积全国第一,灰树花种植规模全国第一,生猪养殖全省重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品牌不断做强,桐梓乡村旅游发展经验被列入全国旅游扶贫创新模式。
易地搬迁是天下第一难事,搬迁群众的后续扶持更是“难中之难”。
为了让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桐梓鼓励企业在移民安置点开办扶贫车间,让搬迁群众就近就业。贵州彩阳服饰有限公司,就是蟠龙移民安置点的入驻企业之一。
移民安置点
今年31岁的李怀妹,2018年从楚米三台村搬迁到蟠龙社区,成了彩阳服饰公司的一名制衣工人,儿子在思源实验学校上学,去学校只要10分钟。
工厂、学校,只是安置点配套设施的一小部分。为了让群众“搬进来就不想离开”,桐梓创造性地建立了公共服务、就业培训、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写好了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2019年,贵州省把“五个体系”作为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住房、教育、医疗三大民生保障,直接关系着群众的生活质量。2016年以来,桐梓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9300多户,安全住房保障和人居环境整治8万5千多户,农村住房得到全面保障。全县无一名学生因贫辍学失学;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三重医疗保障”全面落实,农村因病因残致贫得到有效控制。
医疗保障
王定敏,桐梓思源实验学校七年级生物老师。在教育扶贫政策的惠泽下,她大学毕业后走上了光荣的三尺讲台。从上班的第一天起,她开始感恩回馈。两年来,王定敏分外关注班上的贫困学生,激励他们树立信心、勤奋学习。
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脱贫攻坚事业,就这样薪火相传,永不停歇。
2020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桐梓县委、县政府沉着应对,全县干部织成严密的“防火网”,把疫情稳稳阻隔在门外。各大企业率先复工复产,服务业率先恢复运营,农业增加值增速位列全市前列,脱贫质量不断巩固提升。
疫情影响下,就业扶贫是头等大事。桐梓在全市范围内最早组织“农民工返岗客运专车”“农民工返岗高铁专列”,打响了集中输送农民工返岗就业的“第一枪”。
桐梓农民工乘坐专车返岗。
专车返岗保务工、专场招聘促输出、专场招商拓渠道、专岗稳定特殊户,贫困劳动力实现了稳就业、稳收入、稳脱贫。
疫情未退,洪灾又来。木瓜、松坎、坡渡、水坝塘,7个乡镇先后受灾。县领导蹲驻乡镇、靠前指挥,党员干部全力以赴、奋力救灾,全县没有一户群众因灾返贫致贫。
抗洪抢险
经过疫情、洪灾的双重考验,桐梓脱贫成果成色更足、底气更强!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在脱贫攻坚血与火的洗礼下,桐梓广大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种血浓于水的干群关系在乡村呈现。
脱贫攻坚期间,全县5000多名党员干部离开温馨的家庭,打起背包、住进深山。为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他们白天走访调查,晚上挑灯夜战。他们跋涉在冰天雪地中,用真情带领群众走出贫困;他们悬垂到百米深洞,用生命为群众寻找水源。婚期临近,一推再推;妻子生产,无法陪伴;老人去世,不能尽孝;骑车摔伤,不下火线;拄着拐杖,坚持战斗!汗水、泪水,交织成了一曲党群干群血浓于水的时代颂歌!
冒着生命危险,将绳子绑住身子,悬垂进150米深、黑暗泥泞的“消坑”,引出了甘甜可口的山泉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桐梓大地,交通便捷通畅、产业蓬勃兴旺、环境整洁优美、上下心齐气顺,传承红色基因、高扬长征精神的桐梓人,正以坚定的信心、英勇的气概,跨越雄关,走向未来!(桐梓县融媒体中心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