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龙耀宏:在民族沃野上追寻文学的力量

2021年02月18日18:31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贵州民族大学黔风文学社第八届“樱花诗会”现场。
贵州民族大学黔风文学社第八届“樱花诗会”现场。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杨贵妃。文学的魅力,横跨中外、穿越古今。高校作为文化传播、交流、继承和发展的主要阵地,历史地承担着语言学、文学传承创新的光荣使命。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立足优势和特色,其文学院不断凝练“民族性、地域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定位,持续强化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建设工作,学科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

独辟冷门绝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元月下旬,正值学校寒假期间,贵州省政协委员、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龙耀宏却格外繁忙。

他一边召集团队讨论科研项目,一边准备参加贵州省“两会”。作为少数民族届别的召集人之一,龙耀宏就扶贫移民社区如何进一步开展帮扶工作、做好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工作和搬迁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出建议,形成提案交到大会。

而他和团队紧锣密鼓准备的,正是2020年12月底刚获得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黔湘桂粤边区少数民族民间宗教文献收集整理与研究》的开题工作。这是继2012年《黔湘桂边区汉字记录少数民族语言文献分类搜集整理研究》后,龙耀宏团队拿下的第二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也是2020年贵州省唯一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龙耀宏说,项目的取得,和多年来努力的科研团队建设分不开,也得益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积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是文学院下属的一个本科专业,是贵州民族大学最早创办的学科专业,目前是贵州省乃至西南唯一一家覆盖苗、布依、侗、彝、水等小语种语言文学教学科研的本科专业,长期耕耘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原本是小众冷门学科,历经60余年发展,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一系列优异成绩。2002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5年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被评为省级本科示范性专业,2019年进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行列。学科在苗语、布依语、侗语、彝语和水书研究等领域处于国内居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在彝文古籍、水书、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整理研究方面成绩突出,在国内外学术界有重要影响。

“贵州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居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古籍文献。这些都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我们正是通过对这些民族民间文化的盘点,形成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话语体系,形成我们与世界交流对话的话语权。”龙耀宏说。

扎根民族打造强势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2021年元月初,龙耀宏抱着厚厚的一沓文学学科评估汇报材料,听取校领导意见,以充分的准备迎接国家第五轮学科评估。

以中文系为基础的中国语言文学是贵州民族大学最早创办的学科,作为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在2016年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C-的等次,由此进入国家级优势学科行列。2018年学科硕士点顺利通过国家合格评估验收,同年进入省级区域一流建设学科行列。这新一轮的学科评估中,中国语言文学将力争获得更好的等级。底气何在? 龙耀宏笑道:“凭借扎根民族语言文学为特色。”

“提到语言学、文学,人们便会想起诗经、楚辞、汉赋,想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进而想到莎士比亚、雨果、托尔斯泰、司汤达等外国文学巨匠。而研究以上这些,明显我们不占优势。那我们特色优势在哪里?”龙耀宏坚定地认为,贵州世居民族皆有丰富多彩的民族语言和文学,蕴藏着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研究民族语言文学,对文学院来说具天时地利人和。

学科找准了特色,找到了强势方向,团队建设就是关键。龙耀宏说,“要让大家有目标,有平台,有成就,有归属感。”学科建设以贵州民汉双语教学与研究基地、贵州区域文化与地方文学研究基地、贵州省苗学研究中心、侗族文化研究院等平台为支撑,围绕民族文学、民族民间戏剧、地域文化、民族古籍整理、少数民族语言数据库建设为研究对象。建成“贵州区域文化与地方文学”“贵州民族民间文艺学”“贵州民族语言与古籍文献整理”等创新研究团队。积极引进人才,壮大引进团队。2015年来学科共引进17名博士。

团队强则成果丰,近5年,文学院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项,承担省部级项目40余项。学院教师的学术著作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史诗时代的抒情话语》《论中华传统文化复兴与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寻根”》《西南边地少数民族歌谣与中国现代文学》等代表性论文在A刊B刊发表,研究成果立足于民族文学的文化寻根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从民族文学的文化寻根,歌谣与民俗等深层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形式,诠释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华民间文艺理论体系,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龙耀宏说,下一步文学院将进一步实施特色优势学科发展带动战略,做强国家级一流学科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做大汉语言文学;加大对省级重点(特色)学科“文艺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支持力度,壮大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以及文献学;2020年汉语言文学进入省级一流专业建设行列,正在向建成国家级一流专业迈进。中国语言文学建设的目标是,在“十四五”期间达到申报一级学科博士点要求的水平。

发挥智力优势,服务社会服务民族地区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文学院老师们忙碌的季节。2012年以来,贵州省高考少数民族预科招生、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招生执行民族语言资格录取制度,贵州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受省招生考试院的委托连续10年承担全省少数民族民族高考考生的民族语言测试任务。

龙耀宏说,参加高考招生民族语言口语测试的人员从最初不到千人,2018突破万人,2019年达到12300余人,2020年达到13046人。除了高考民语口试外,2016年来,文学院还承担了省民委委托的全省的少数民族语言等级能力测试工作,测试语言达到10种,累计人数8000余人。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科研团队一直承担着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民语教材的编写任务和双语教师的培训工作,近年来,随着贵州省加大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力度,文学院当仁不让承担起民语教材编写任务。龙耀宏说,2016年来,文学院先后编写苗、布依、侗、彝等4个民族语言中小学教材10多种,累计印刷数100万册,供全省27个民族人口聚居县的中小学使用。培训民汉双语教师和少数民族古籍普查整理人员近300人次。

同时,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文学院积极投身到贵州大扶贫战役中,发挥智力优势助力脱贫攻坚。

2018年,文学院响应中央和省政府“文军扶贫”的号召,组织百名师生组成语言帮扶志愿者服务队,深入黔东南、黔西南、毕节等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展语言帮扶工作。向存在普通话语言障碍的群众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和就业创业语言能力培训,到移民搬迁新区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语言翻译、咨询服务等,以己之长扶彼之智,增强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受到相关政府部门好评。

2020年文学院组建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情况调查队,开展语言省情调查,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我们今年组织学生到贵州最边远、少数民族民族人口最集中、贫困程度最深的雷公山、月亮山地区的14个少数民族村寨开展少数民族民族通用语言能力入户调查,消息一发出,30位名额一天就报满了。”“我们在乡下整整待了10天,很多时候连中午饭都找不到地方吃,孩子们都坚持下来了。回来后形成6 份调查报告7万多字。调查报告被省民委和省语委采纳,为‘十四五’期间贵州省制定推普政策提供依据。”

“通过这些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提升了文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也扩大了贵州民族大学的对外影响。”龙耀宏说。(任洁 何春 图片由贵州民族大学宣传部提供)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