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3年开始,贵州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在全国率先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纳入课程教学,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迄今28年,民大体育教学成果凸显,民大学子在全国性体育赛事中捧回奖杯若干,更为难得的是,将团结进步的种子播撒到各民族群众的心间。
冰雪融化的2021年初,笔者采访到贵州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陈强,就“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这个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陈强认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高校应主动担当,大有作为。
贵州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一朵靓丽奇葩
笔者: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的发展备受瞩目。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全方位的培养机制,到国家民委重点培养学科;从贵州省“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本科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到填补全国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空白……学界称之为“贵州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一朵靓丽奇葩”。那您认为我们的特色在哪里?
陈强:感谢社会各界对贵州民族大学体育事业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所谓“一朵靓丽奇葩”是大家的鼓励,中肯地说,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我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一以贯之。“特”在哪里?贵州民族大学姓“贵”姓“民”,服务民族地区经济与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作为民族高校的体育与健康学院,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们不能忘却的初心。近年来,学院秉承“立足贵州,面向全国”的发展定位,坚持地方性、民族性、应用性、综合性的办学理念,强化“民族性”,重点打造民族传统体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提高健康水平,服务社会发展应用型人才,努力提升综合办学实力,把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成贵州领先、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这是学院的发展定位,也是我们学科建设的方向和指南针。
笔者:资料显示,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贵州代表团取得21个一等奖、37个二等奖、38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一等奖数量在全国34个代表团中排名第二。作为贵州代表团的生力军,贵州民族大学体育学子获得怎样的荣誉呢?
陈强:借此机会,我要向广大读者再次科普和推广一下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展示体育文化、增进团结友谊的民族盛会。该运动会是在1953年举办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和竞赛大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家体育行政部门联合主办、地方承办,每4年举行一届,迄今已成功举办11届。该项赛事以其民族性、广泛性等为特色,已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大型综合性体育运动会之一。我校自1985年代表贵州参加第三届比赛至今,一共参加了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体育运动会,为我省代表团取得优异成绩做出了积极贡献。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由我校参与承担的板鞋竞速项目获4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秋千项目获1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高脚竞速项目获6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表演项目《射背牌》获一等奖,合计拿下5个一等奖,9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其中,板鞋竞速项目实现了贵州历史上一等奖零的突破。
你所不知道的“珍珠球”和“高脚杆”
笔者:贵州民族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如此迅猛,有何法宝?
陈强:如果非要称为“法宝”,那么概括起来就是两个。一是紧紧依托各民族丰富的体育资源,二是牢牢把握贵州地缘优势。近年来,学院以省级一流师资团队“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团队”建设为着力点,积极探索和创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人才培养的理论与方法,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及场地、器材的研究专利和成果充分运用于教学、竞赛和训练,形成一套完整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教学、训练等教育体系。主持省校精品课程《民族传统体育》,将板鞋、高脚、珍珠球、龙舟、抢花炮、蹴球、陀螺、毽球、民族健身操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课堂教学,编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系列教材,填补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空白,形成民族传统体育科研教学群,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挖掘整理、民族传统体育推广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等多个领域,为传承和保护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学院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取得“珍珠球技术动作参数模型”突破性成果,推广应用到高校课程教学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由我院教师发明的国家授权专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器材“高脚杆”,也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指定器材。
笔者:珍珠球?高脚杆?听起来很有意思,能详细一点介绍吗?
陈强:这说起来还有点故事。珍珠球,原名“采珍珠”,起源于满族先人采珍珠的生产劳动。比赛采用分组对抗的形式,每支队伍各选出两名队员扮演“蛤蚌精”,各持两片蛤蚌壳,用蛤蚌壳阻止对方将珍珠球投入框内,只见赛场上银球穿梭飞舞,蛤蚌忽张忽合,攻守往复,紧张激烈,鲜明生动。珍珠球1991年被列为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珍珠球决赛中东道主贵州队以46比31战胜辽宁队,获得珍珠球项目第一名,实现贵州省历史性突破,时任贵州省副省长谢庆生赞誉它为“含金量非常高”的一块奖牌。此次代表贵州参赛的,就是我们贵州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的学子。高脚竞速又叫踩高脚马。高脚马原本是苗族、土家族人在地面积水的雨季代步、涉水过浅河的工具,后来人们把踩高脚马发展为高脚竞速,成为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高脚竞速首次被列为正式的比赛项目,使用的比赛器具仍为传统的用竹制成的代步工具。然而,天然竹材易受气候、温度的影响出现干裂和器材标准不统一,易影响比赛的公平性。2010年,国家民委组织专家组通过对我院教师新研发的高脚竞速器材的试跑测试和各项物理性能和指标的了解,经过审定,一致认为:该器材使用复合材料机械化生产,符合竞赛及规则的要求,并且克服了竹材的不利因素,也为项目的普及、推广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后,该器材被确定为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高脚竞速比赛指定器材。
为国家培养出优秀学子是我最骄傲的事情
笔者:从学院简介中了解到,贵州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93年的体育系,2004年学科整合成立体育与健康学院,28年栉风沐雨,让你最难忘和骄傲的事情是什么?
陈强:嚯!这个有点多哎。28年筚路蓝缕,28年耕耘收获,我和学院的师生并肩走过,难忘的事情很多。克服难关的瞬间、取得胜利的瞬间、零的突破的瞬间、贵州民族大学旗帜飘扬在赛场的瞬间……让我最骄傲的是培养出一届又一届的优秀学子,服务社会,奉献国家。我们常说,育人先育魂,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磨练其心智。据统计,学院已有近1500名学生服务于贵州省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传播和传承。在近两届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包括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在内,出自学院的毕业生占30%。近五年来,我院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人数达100多人,他们主要从事“三支一扶”、西部计划、乡村特岗教师等工作,成为了服务基层、服务民族地区的“永久牌”人才。涌现出见义勇为,为制止小偷行窃而身中数刀仍坚守正义的丁伊斋,主动请缨到赫章县最偏远的深度贫困村中营村驻村的胡天平,誓言“群众不脱贫、我就不脱单”的威宁自治县石门乡泉发村女支书宋冰,登顶珠峰将校旗飘扬“世界之巅”的张宇轩等一大批优秀学子,他们是我的骄傲,是学校的骄傲。
笔者:回望过去,我们知道从哪里来,展望未来,我们知道往哪里去?进入“十四五”,学院有怎样的规划和目标呢?
陈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个民族瑰宝定会不断发展,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十四五”期间,学院将按照“突出特色,发展内涵,优化结构,加强应用”的原则,以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为支撑,以民族传统体育为重点发展方向,通过聚焦学科建设,继续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夯实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两个本科专业的专业建设,形成3-4个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研发能力的学科团队,力争在2025年前推进体育教育成为贵州省一流本科专业,同时获得体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授权,为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做出新的贡献。凝心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画好民族团结最大同心圆。 (任洁 何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