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粮仓”加速向“黔北钱仓”转变

——“十三五”期间遵义农业发展成就斐然

2020年12月24日14:42  来源:贵州日报
 

弹指一挥,又五年,回望黔北遵义的田野乡间,风得意,春满园,花枝俏,成绩斐然。

近年来,遵义茶园、辣椒种植面积均突破200万亩,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获得“世界辣椒之都”美誉。建成全国唯一“国家级遵义辣椒市场”,“中国辣椒、遵义定价、买卖全球”格局正在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茶叶、辣椒名声大,遵义还拥有全省最大的红高粱基地,面积达132万亩。“十三五”期间,遵义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06万亩,农机总动力达到53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和采收机械化率达44%,预计2020年农业增加值达457.8亿元,为“十二五”期末的1.3倍,年均增长6.14%,总量稳居西部非省会城市前列。

遵义借助快速推进的农村产业革命,蓄势发展了白酒制造、精制茶加工、辣椒制品、生态畜禽肉及肉制品加工、竹笋和食用菌为重点的蔬菜加工、调味品制造、地方优质食品加工等产业,力争在全产业链上寻求突破,形成一批结构优、规模体量大、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食品产业集群。

2019年,全市农产品加工总值504.76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56.2%,位居全省第一,预计2020年农产品加工总值将达到540亿元。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1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累计达802张,全省第一。播州、习水、凤冈三县(区)获农业农村部授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

遵义市以坝区为突破口,着力打造一批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可持续的产业,让优势升级,让增收加码,“黔北粮仓”加速向“黔北钱仓”转变。截至目前,全市建设241个坝区,面积69.7万亩。其中,1万亩以上坝区18个、0.5至1万亩坝区20个,创建省级样板坝区15个、达标坝区73个,分别列全省第1位和第2位。

好花连连开。遵义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9249元,预计增长到2020年的14950元,为“十二五”期末的1.6倍,年均增长10%,总量位居全省第二,增速连续6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十三五”期间的不懈努力让遵义的农村环境越来越美,农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全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覆盖1700多个村(居),惠泽90%以上农村人口。小青瓦、穿斗枋、坡屋顶、雕花窗、三合院、白粉墙、转角楼的黔北民居比比皆是,水泥路连贯村庄,青山绿水绕白墙,黔北乡村的美景不断。

作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国家级整市试点”,遵义市已完成1848个村(居)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169万户农村居民全面纳入集体成员参与管理及收益分配。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为主体的农业农村系列改革“组合拳”,激活各类资源要素,农村发展不断迸发出新活力。

“十三五”期间,遵义着力推动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创建,成功创建县级以上文明村镇647个,创建率达68.6%,播州区、桐梓县列入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完善村党组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涌现出湄潭县“管家寨”、道真自治县“自管委”、凤冈县“党群直议”等乡村治理遵义经验,全市11个村分别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县、乡、村。

回眸“十三五”,遵义农业可圈可点;展望“十四五”,遵义农业激情飞扬。

“十四五”期间,遵义将向着全市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黔川渝结合部中心城市“一地一市”建设新愿景,致力于当好全省先锋“火车头”、重要“增长极”,将遵义打造成为黔川渝结合部现代农业强市、全国优质绿色食品工业基地、乡村振兴“西部样板”,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新未来。(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其伦 孟锦群)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