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城乡美景 打造康养福地

——安顺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综述

2020年12月23日09:26  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小友

碧波荡漾的虹山湖与璀璨美丽的娄湖遥相呼应,扮靓城市容颜;高楼林立的大厦拔地而起,延伸城市天际线;商业综合体热闹非凡,成为市民购物娱乐好去处;街道、乡镇焕然一新,与城市相互促进;美丽乡村美美与共,吸引着八方游客......走进安顺市,处处展现着变化,彰显着魅力。

“十三五”以来,安顺市抢抓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机遇,以“新型城镇化+”为工作主线,深入推进“一分三向”安顺新型城镇化模式、“1+N”镇村联动模式,以每年一届的新型城镇化推进暨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为抓手,统筹基础设施、脱贫攻坚、生态环境等各项工作,“一城三区”中心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点屹立于黔中大地。

五年来,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32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100余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130.0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1.43%,谱写安顺新型城镇化的崭新篇章,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城乡美景精彩绽放

走进安顺市,无论是城市,亦或乡村,处处基础设施完善,美丽风景次第展现。

漫步于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娄湖生态公园,湖边环湖步道、自行车道、植被绿化、水体景观等配套设施与亭廊遥相呼应,透着清雅和闲适。

3年前,娄湖只是一个水库,周围散落着村庄,居住着2000多户村民,遍布500家木材加工小作坊,一条条坑坑洼洼的土路通往村里。由于没有雨污水收集排放系统,周边污水排进湖内,导致库区水质恶化,杂草腐烂,腥臭无比。

2017年,安顺经开区启动娄湖生态公园项目,以生态修复为指导,以海绵城市为建设手法,开展排污处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生态修复、完善路网,致力于打造一个集旅游观光、生态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公园,为市民游客提供游憩健身之地。经过几个月的精心打造,娄湖生态公园建成,生活环境越来越宜居,改善城市形象,成为安顺城市的又一颗“明珠”,与4A级景区虹山湖遥相呼应。

娄湖生态公园环境改善,一个个城市商业项目先后落户这里,带动城市发展。如今,紧挨娄湖的地产项目拔地而起,成为宜居宜业的地方。

今年,安顺经开区推动娄湖生态公园业态升级,打造娄湖艺文中心,新增艺术文化、本地特色餐饮、重庆特色火锅、法式咖啡牛排、时尚浪漫婚典及现代电音娱乐业态,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业态丰富、管理规范的夜间经济发展格局,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

“十三五”以来,安顺市以“五型城市”为目标,奋力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广实施“一分三向”模式,构建“城镇村”一体的山地特色城镇体系。中心城市逐步做大,贵安大道、安普大道、二环路等骨干道路建成通车,打通中心城区凤东路、三号路等多条断头路,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畅通路网微循环,北部新城、高铁新城、娄湖片区等加快建设,苗岭屯堡、神骏影视城等城市综合体建成运营,城市框架拓展到100余平方公里。县城和小城镇逐步做美,平坝、普定、镇宁融入中心城区组团发展,关岭顶云新区、紫云新城快速推进,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建成旧州、白岩等45个示范小城镇和丁旗石材小镇、黎阳航空小镇等特色小镇。美丽乡村逐步做精,“六项小康”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打造了大坝、小河湾、塘约等20余个美丽乡村示范样板。

城镇村相互促进,安顺市路网完善,花安高速、安紫高速、紫望高速等建成通车,一批国省干道、县乡公路改造顺利推进,该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3850公里,路网密度149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省排位第一。

统筹城乡,以城带乡。安顺市着力建设美丽新城,建成娄湖生态公园、虹山市民公园等5个城市公园和166座山体公园,山水林城的美丽城市精彩绽放。

民生项目让城市更宜居

在西秀区西街办八大公司小区,沥青道路干净整洁,道路两旁安装了路灯,栽种了花草树木,墙面也粉刷一新。

“改造后的小区变漂亮了,有休闲场所、监控、门禁道闸,有物管,小区整洁规范,我们也有安全感啦。”谈到现在的生活,居民廖伦芯打开话匣子。

八大公司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由原食品公司、医药公司、五金公司等员工宿舍组成,由于修建年代久,小区路面破损、管线裸露、车辆乱停等现象突出,为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2019年,西秀区加快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通过部门联动、街道配合,整合专项资金,解决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缺失、设施设备陈旧、功能配套不全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问题,全面粉刷楼道、疏通排水、归整管线、增绿添园,加快补齐短板,不断提升老旧小区“颜值”,让群众生活环境发生大变样。

如今,换上新装的八大公司小区,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市文明形象也逐步提升。

改造后,西街办事处引进智慧天网、智慧门禁和智慧社区管理三套系统,创新建立老旧小区智能化管理模式,解决老旧小区改造“最后一公里”问题,智慧服务让老旧小区管理再升级。

民生工程暖民心。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安顺市建设一个个民生项目,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齐头并进,2017年以来累计落实棚改资金291亿元,9.2万户棚改工程开工建设;启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55个。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和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城市品位大幅提升,乡村环境全面改善。

公共服务全面完善,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安顺市千人医疗床位数达5.92张。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改薄工程、普通高中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顺利实施,青岛安顺两地的150余所学校建立了“手拉手”结对帮扶关系。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62.27%。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345元和10896元。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提高至650元/月、4320元/年,有效解决城镇化人口关心关注的就学、就医、社保等问题。

同时,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完成大坝主体工程,坝陵河、木拱河等在建骨干水源工程加快推进,“十三五”以来安顺市新增供水能力2.86亿立方米。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新建、改造10千伏及以下线路3736公里。新建电动汽车充电桩1200多个,车桩比达到1.43∶1。主城区、平坝区、普定县实现管道通天然气,建成城镇燃气管网502.25公里,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从旧到新、从矮到高、从单调到多彩,安顺的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建设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渐次推进,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成效显著,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全面展开,城镇越来越美。

宜居宜业宜游康养福地

奋斗与拼搏,安顺市新型城镇化步履铿锵,谱写出农民变市民、产城融合的精彩诗篇。

五年来,安顺市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切入点,提升人口融合水平,户籍制度改革“1+13”配套政策惠及群众,实行外来人员落户“零门槛”,统筹推进土地、财政、就业、养老、住房保障等配套改革,吸引外来人员和返乡人员就业创业,该市城镇常住人口达130.06万人。有序引导流动人口、寄宿制学生和产业园区、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落户城镇,2017年至今,共引导17.6万农业人口就地就近落户城镇,占该市农业人口的10.12%,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实施“城市双修”,强化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安顺市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期升级改造工程达到一级A标,三期工程投入运行,建成一批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城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3.3%、95.64%。水资源保护和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市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县级以上饮用水源达标率100%,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99.5%。实施“绿色安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生态工程,完成营造林272.9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宜居水平不断提升,“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的最佳人居环境凸显。

生态宜居,产城同频共振。电子信息、军民融合、新型材料、新医药大健康及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安顺市共建成1个国家级高新区和7个省级工业园区,西秀区、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首批省级区域双创示范基地。“春风行动”培训计划、“三位一体培训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专项培训持续开展,2016年以来,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4.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7万人;新增创业1.47万户,带动就业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4%,解决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问题。

发展惠民,以城带村,安顺市把新型城镇化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同步实施,2016年以来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5651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84个,搬迁18810户82103人,改善了贫困家庭的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通过新型城镇化与脱贫攻坚的协同推进,安顺市贫困人口从2016年的28.01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1.8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1.31%下降到0.7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子越走越宽。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