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立德树人锐意进取

打造西南地区高校一流新闻传播学科品牌

2020年12月04日09:11  来源:贵州日报
 

任洁 何春

贵州省第一个新闻传播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全省高校第一家部校共建的新闻传播类学院、全省高校新闻教育设备最齐全最先进的实验中心、全省唯一一个新闻学进入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重点名单……从专业诞生至今25年的历史,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锐意进取,坚持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引领,立德树人,守正创新,推动内涵式发展,积极为打造西南地区高校一流的新闻传播品牌而努力,成绩斐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教学新改 将课堂搬到第一现场

11月20日,冬季的寒冷已显威力,一群“青涩记者”的到访让贵州省博物馆从清早就开始热闹起来,他们兵分六路,在博物馆内进行“信息大搜索”,每个小组需要完成不同主题的专题报道,并以独家机会向省博物馆馆长李飞做集中采访,过一把“专访瘾”。

这是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2018级、2019级学生在授课老师管倩的带领下专程前往省博物馆进行“找新闻”“采新闻”及“新闻报道策划”的实践学习。

类似的教学场景不胜枚举。2018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特殊的“报道者”、贵阳市花冠路花溪湖大桥段和大将山隧道段顶着烈日采访的“新闻人”、贵阳市轨道交通1号线全线体验的“实习记者”……

将课堂搬到第一现场!这是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实施的全新人才培养方案之一,通过把学生带到新闻的现场,让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提升同学们的专业技能水平。

“事实证明,亲身体验要比书本来得深刻。每一次实践课都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在实践中,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和投入,出来的新闻产品也更加生动和客观。让学生走出教室,逼近新闻,他们才知道脚踩泥土究竟有多重要。”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教师管倩说。

人才新培 “新闻实验班”成效初显

提到“谢六逸新闻实验班”,传媒学院的师生眼睛里马上就有光。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院长兰东兴说,传媒学院“谢六逸新闻实验班”自2017年设立,从全校范围内遴选30名2016级本科生,以后每年选拔30名优秀学生进入实验班,将研究生教育的导师制下沉到本科。

“我们的‘新闻实验班’有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以上的专业课授课教师来自宣传部门及传媒行业,三分之一以上的课程以实践为主,并且三分之一教学时间在学校的教室之外。这样的教学模式完全区别于传统,真正把教学搬到‘新闻现场’,让理论与实践‘观照’,不断锤炼学生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兰东兴说。

“能考入新闻实验班我感到特别幸运,老师们丰富的实战经验转化成了精彩的教学案例,老师讲起来绘声绘色,我们听起来津津有味。一堂生涩的理论课立刻变得有趣了。”2019级新闻实验班学生宗靖然说。

“业界的老师会直接为我们打通实践的平台,带我们去省博物馆做专题报道、到贵州日报中央厨房参观,推荐我们到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日报、多彩贵州网等单位实习,让我们真正开眼界、得锻炼。掌握了真本领,就有底气成为一个‘专业记者’。”2018级新闻实验班学生李杰说。

“这是传媒学院提升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种尝试,成效是明显的。”兰东兴表示。

学生在2018年度推出新闻作品数百篇,2019年夏学期课程作业集结成册。令人更兴奋的是,新闻学本科专业进入2019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重点名单,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进入2020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重点名单。2020年7月,首届“新闻实验班”学生毕业,学生就业(含考研)率达到100%。

队伍新引 打造科研核心竞争力

翻开传媒学院优秀校友录,中国民族报社唯一采访过“5.12”汶川特大地震、“4.14”玉树大地震、党的十八大等重大事件的记者李寅,创立“第24届中国十佳纪录片”栏目的央视综合频道《中华民族》栏目制片人韦燕燕,曾获中国新闻奖的贵州日报报刊社黔东南记者站站长熊诚,入选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的《中国文化报》贵州采编负责人董金黄,长期坚守新闻一线的央视贵州站记者陈春晓等,一大批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的毕业学子,活跃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媒体、文化创意等领域,成为骨干力量,以出彩的人生向母校致敬。

莘莘学子,英才济济,背后必有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的“大先生”。

从2014年至今,传媒学院引进资深传媒从业者教师6人,引进国外学历学位教师5人,在职考取博士研究生的教师10多人。迄今传媒学院专职教师63人,其中正高职称的教师7人、副高职称的教师2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56%;博士17人,在读博士13人,接近50%。“这样的传媒师资,在贵州高校当中是走在前列的。”兰东兴说。

“想方设法引进人才、千方百计留住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这是民大传媒壮大师资队伍的法宝。”兰东兴表示,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是关键。

2014年7月,传媒学院成为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第一家与我省高校共建的新闻传播学院,荣耀的背后是压力。部校共建以来,全院师生以只争朝夕的不懈劲头,占领一个又一个传媒高地:2014年获批贵州省第一个新闻传播学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新闻传播学卓越人才计划项目列入省教育厅名录。2015年,经国家学位办正式批准的新闻与传播专硕、艺术学广播与电视领域专硕正式招生。2017年,申报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8年获得国家学位办批准,2019年正式招生。同一时期,经贵州省委网信办同意成立贵州省网络生态建设研究中心,贵州省广播电视局确立在传媒学院建立全省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培训基地,与多彩贵州网共同建立“众望大数据学院”,集全院力量打造“多彩贵州传媒大讲坛”……

兰东兴说,有了这些高规格的平台和资源,就可以形成“以项目为牵引,科研团队抱团出击,同时打造科研梯队,全力提升我院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新发展格局。

数据显示,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的教师科研成果在全省新闻教育系统一直领先。近年来荣获省部级科研奖10余项,国家社科项目立项4项、国家艺术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课题立项3项、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立项1项、其他省级课题近10项。出版专著4部,其中一部列入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搭建平台的同时,还要为教师谋发展。”兰东兴说,部校共建以来,民大传媒先后推荐4名教师到国外访学,6名青年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访学。同时,大力开展与媒体“互聘互挂”。一方面邀请资深媒体人为传媒学院学生授课,为人才培养方案把脉;另一方面,选派专业教师到省内主要新闻单位(部门)挂职学习,以此推动教学和科研高质量发展。”

交叉融合 培养高端传媒人才

从专业诞生至今25年,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见证着传媒业的变迁。当下传媒正在加速转型和裂变,传媒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业将不复存在。媒体融合时代下,如何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融媒体人才?如何找准民大传媒的定位?攸关未来。

兰东兴认为,随着媒体的高度融合,更应该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实现多学科优势互补,培养智能媒体时代所需要的具有融合跨界能力的高端传媒人才。

民大传媒学院由此形成“三适应,两并重”的办学特色:适应媒体融合发展、适应信息产业发展、适应民族文化传播发展,文理学科并重,传播技术与社会能力并重。

“在传媒学院,学科交叉是一种常态。”2014年起,挂靠学校的民族学硕士点招收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学术型硕士、挂靠社会学硕士点招收传媒社会学学术型硕士、挂靠法学硕士点招收传媒法学学术型硕士,正是民大传媒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的有力举措。

刚刚出炉的《传媒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讨论稿)》中提到:适当压缩本科专业,由现在的8个专业调整为5个专业。对此,兰东兴表示,高校传媒学科建设的关键不在专业设置的多少,而在专业设置是否符合国家需求和社会需求。从媒介形态演变的趋势来看,作为讯息的媒介总是不断迭代更新、融合发展的,因而现有新闻传播类的专业也必然走向更多的交叉和融合。

融媒体时代,人人皆媒,此时作为民大传媒人,定位在哪里?兰东兴说:“民大传媒学院,姓‘贵’姓‘民’。新时代的民大传媒人,首先应该是时代的记录者和传播者。此外,更应该思考如何用互联网思维、用融媒体手段,讲述贵州好故事、传播时代好声音。”

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在贵州省委宣传部指导下成立“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传播研究基地”,在本科生课程中开设“多彩贵州民族文化专题”,让学生深入了解贵州民族文化,参与贵州民族文化传播产业发展研究,成果喜人。由兰东兴主持的《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传承研究》获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得到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传媒学院师生负责的《“多彩贵州”与贵州形象建构研究》获贵州省“改革开放40年”重大专项招标课题;多彩贵州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第三批“贵州民族民间文化项目研发及产业孵化”系列项目之《贵州仡佬族消费文化民族志》《贵州水族传统思维与论证》纷纷结项,获评优秀。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进入“十四五”时期,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立足贵州,紧盯西南,放眼全国,立下“确保在贵州高校同类学院实力最强,在西南地区同类学院中处于领先,在全国同类学院中有较大影响”的五年目标。

“立德树人初心不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使命恒在。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将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彻新发展理念,培养师生爱国主义情怀,做好‘贵’字文章,讲好‘民’之故事,在‘守正’与‘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打造西南地区高校一流新闻传播品牌而努力奋斗。”兰东兴如是说。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