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千企改造”工程助推工业提质增效

2020年11月24日09:05  来源:贵州日报
 

2020年,毕节市纳入“千企改造”工程企业128户、项目144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户、高成长性企业16户,前三季度累计完成投资82.82亿元。

在“千企改造”工程投资带动下,毕节市工业投资持续增长,明钧玻璃深加工项目、毕节中心城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等72个项目建成投产或试产。

“三个环节”保障改造实施

毕节市紧抓机制建设、资金支持、精准调度“三个环节”,以此保障改造实施。

抓机制建设。制定《毕节市深入推进“千企改造”工程的实施方案》,细化工作目标,明确部门职责。将“千企改造”工程纳入各县(区)年度目标考核工作指标,督促加快推进落实,高标准严要求推动企业改造升级。

抓资金支持。今年以来,毕节市59个项目获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资金支持,合计金额10150万元,毕节明钧玻璃获得了省大数据局大数据发展专项资金支持300万元,有效促进项目推进建设。

抓精准调度。坚持对“千企改造”工程实行月调度、月分析、季通报,及时掌握“千企工程”项目改造实施情况,精准监测企业改造投资完成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列出整改清单,督促县(区)和职能部门抓好整改落实,确保“千企改造”工程按时序推进。

“三个重点”推动转型升级

推动转型升级,聚焦重点方向。

毕节市聚焦“三个重点”:着力推进绿色化改造;着力推进高端化转型;着力推进集约化发展。

纳雍电厂通过实施烟气超低排放改造,NOx、烟尘和SO2等污染物排放浓度大幅降低;

青龙煤矿完成瓦斯发电利用项目改造,消除原有燃煤锅炉烟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无烟气排放,年节约优质煤3000余吨、创效约150万元。

绿色化改造,毕节加快企业实施节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降低企业污染物排放,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统一提升。

而在高端化转型方面,毕节市制定了《毕节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实施方案》,围绕先进前沿新技术,推动企业向高端化转型。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毕节市新型建材、电子信息、现代化工、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实现产值92.04亿元、16.84亿元、13.09亿元、8.43亿元。

“三个明显”助力融合创新

“千企改造”工程,旨在提质增效,融合创新。

2018年,毕节市启动煤矿机械化、智能化改造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至此,全市煤炭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3年来,煤矿“两化”改造成效明显。全市106个正常生产煤矿中,已实现机械化开采煤矿94个,机采率92.93%,比实施“两化”改造前提升50余个百分点;完成辅助系统智能化改造的煤矿92个,覆盖率比改造以前净增86.79%;建成6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

大数据融合。2018年以来,毕节市通过抓点做样,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一批全领域“万企融合”标杆项目和融合示范项目。

截至目前,毕节市建设24个融合标杆,实施220个融合示范,带动353家企业转型升级。单从2019年来看,毕节市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水平达到35.3,相比2017年和2018年分别增长6.1和2.5,实现连续3年持续稳步提升。

此外,毕节市坚持研发与制造双轮驱动,通过引导企业围绕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进行技术攻关、积极申报和参与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等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有效激发企业注重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目前,毕节市共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40家,比2015年净增37家。

如今,毕节市呈现出煤矿“两化”成效明显、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明显、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明显的发展新局面。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华永)

(责编:吴锋(实习)、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