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黎平秦溪:山川满眼绿 文化满江红

2020年10月09日14:16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黄埔二期生吴宗烱之子吴育林生活照。蒋佐贵 摄
黄埔二期生吴宗烱之子吴育林生活照。蒋佐贵 摄

秦溪原名苗家寨,又名秦洞,是侗、苗、汉杂居地,是黎平县七十二洞之一。元朝时期该地是苗族居住的地区,名叫苗家寨。至元二十年(1285年)当地苗人参加九溪十八洞人民抗暴斗争,为方便户籍管理,那时大的村寨都以“洞”来命名,因此,苗家寨改为秦洞。明洪武三年(1370年)吴、杨二姓居民由江西太和迁居至秦洞,与当地苗、侗居民一起生活。秦洞成为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村寨。1950年秦洞更名为秦溪,以“溪”代替“洞”,体现出当地苗侗人民感恩红军、饮水思源的思想。

从历史沉烟中走来的秦溪,历经700多年的沧桑岁月,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创造了灿烂的生态文明和农耕文明,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们善良奋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农稳家、以教兴家、以林富家、以商强家,用勤劳和智慧书写了大地诗篇,开创了人间奇迹,全村生活富足、人丁兴旺、人才辈出。

秦溪村民眼光独到,他们依山傍水,合理开发森林资源,在注重造林、护林和抚林的基础上,“跳出青山找靠山”,利用异地林业“反哺”当地生态发展,为世人留下了传奇和佳话。“秦溪有个吴才兴,秤称银子斗量金”。清朝年间,据说吴才兴在森林经营方面是把好手,他在外地经营的林场,面积达几十万亩,范围由锦屏八里经黎平卷宗(今罗里乡自然寨)到乌下江沿河两岸15里长的林地。他的林场木材采伐不仅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而且通过水道销往湖南洞庭湖等地,帮助乡亲们找到市场,让财源不断流入秦溪。“加盖万生章,木材销路不用慌”。秦溪的吴承祯(商名绰号吴万生)也是杰出的经商人才,天生能说会道,既是清朝时期的武状元,又是木材商道上的生意经,据当地人说只要加盖吴万生的印章,木材就有了销路,他经营的木材远销湖北周溪、汉口等地,带领当地村民一起发家致富。

从古至今,无论在森林经营,还是在森林保护上,秦溪村民都极其有智慧。秦溪全村人口376户1418人,森林植被照样茂密,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从这些数据透视,秦溪村民为子孙后代留下了蓝天净土、绿水青山。今天,活立于村前的古老杉树群,就是秦溪生态文明最好的见证。这群古杉共保存14棵,其中最大的一棵胸径达84.3厘米,树高达25米。据当地老人吴高瑞介绍,1976年国家建毛主席纪念堂时,曾派人到秦溪准备选用此古杉群作为建堂木料,后来因群中的杉王空心,方改到黎平县大稼乡高稼村采伐。

秦溪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清朝年间,方圆数十里都有他们的田园和“粮仓”。吴锡华、吴才兴、吴世扬、吴世璜、吴世宠、吴世基、吴承祯等人是秦溪经营农业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农耕集合了儒家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在农事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比较出色,他们对于农业生产早就有了集约化产业化的理念,在劳动耕耘过程中,为方便生产与管理,他们在寨子的东西南北等方向兴修了5条农业产业路,并用青石板加以铺盖,以利于出行和运粮。

东路:秦溪至锦屏县钟灵乡,全长30余里,据说吴锡华在锦屏钟灵置有1000多担田地,并在那里建有庄园屯粮。南路:秦溪途经八舟至黎平,全长60余里,据说吴才兴当年在八舟置有30担田,并设有商铺,为秦溪过往行人免费就餐。西路:秦溪至罗里上龙、八卦,据说吴世璜、吴世宠、吴世基在上龙八卦置有10000多担田,并建有庄园雇人管田屯粮。北路:秦溪至敖市达冲,全长10余里,据说吴承槐在达冲娶妻,为方便来往修缮此路。西北路:秦溪至罗里樟溪、平信,大稼平底、乌山,全长30余里,据说吴世扬在大稼平底置有10000担田,并在平底建有庄园守田。

在杰出的农业人才中,吴锡华最为突出。他官至四川酉阳直隶州州判。为官期间,他积极将水车引至酉阳灌溉农田,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吴锡华告老返乡后,酉阳人民念其为官清廉,忆其爱民如子,赠其一把“万民伞”(酉阳1万名村民共同签名的伞),以教化后人。

生活富足了,衣食无忧了,文化教育又引起了秦溪村民的高度重视。坐落于秦溪村口溪边的“凌云塔”以及对面山坡的“文笔塔”就是秦溪村民追求文化教育的集中体现。凌云塔始建于清末,复建于民国七年(1919年),塔内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太上老君等神像。塔的两侧建有两座五层小塔,俗称“文笔塔”,三者在空间上构成三角形状,两两相距300余米,可惜其中一座文笔塔在“文革”期间遭到毁坏,不复存在。凌云塔拱形大门两侧有楷书对联一副:“锁水口,赖凌塔巍峨,从此一乡蔚起人文登凤阁;拦沙脚,有云宫耸秀,至今诸佛匡扶士子步龙楼”。从这副对联的寓意中可以看出,凌云塔好比秦溪的“风水塔”,秦溪村民对其寄予“厚望”,也集中反映了秦溪人渴望“人才辈出”的心理特征。

凌云塔不仅是秦溪的“镇寨之宝”, 更是秦溪红色记忆的有力实证。1934年12月,中央红军路过秦溪村时,在凌云塔围墙上写下“武装起来,行动起来,要打倒土豪分田地”的标语,并由此播下了革命火种,掀开了秦溪光辉灿烂的一页。红军路过秦溪时,年仅14岁的何国恩在敖市盖头村山坡上放养黄牛,因参军心切,撂下黄牛不管,直接追随红军参加了革命。解放后,何国恩曾任某宝钢厂党委书记。

秦溪与红色基因确实有着厚重的缘分值。1924年,正在南京大学念书的吴文诰(秦溪人,南京大学毕业后回乡任敖市乡长,解放后被划成地主,在都匀煤矿厂劳动改造,1984年回秦溪后不久去世。)因信息灵通,书信告诉当地吴朝鼎,指定他报考黄埔军校。有了吴文诰的书信,当年吴朝鼎报考并被黄埔军校录为一期生。在校期间,由于吴朝鼎表现突出,很快就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某团连长。担任连长后,因蒋介石攻打梧州被围,其救蒋有功被提拔为团长,西安事变后加入红军,解放后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

秦溪的吴宗烱是黄埔军校的二期生。据当地老人吴高瑞介绍,吴宗烱在革命时期,因其一对双胞胎夭折后,原配无生育能力,退役回家再婚,1947年生下一女,1950年生下一子。由于吴宗烱是黄埔二期生,具有一定的军事素养,当时身为军阀的欧阳玉庭(锦屏县人)拥有2000多兵马,得知吴宗烱回乡后急调他去帮助管理军队,并任命他为军需处长。黄埔出生的吴宗烱,虽然去了那里,但却一心想把这支军队拉过来加入解放军。吴宗烱用心良苦最终事与愿违,紧接全国解放,欧阳玉庭被抓,吴宗烱受株连。吴宗烱去世后,文革期间,红卫兵专程带公函到秦溪找他,知其死后罢手。1985年,贵州省军区也曾函至秦溪找他,准备为其平反昭雪。

秦溪自古在教育事业和建筑工艺等方面都很有造诣。清乾隆三十年,秦溪就创办了秦山书院,并将家风家教列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今吴高涛新居“三让家风”挂匾就是最好的见证。秦山书院创办后,清咸丰年间,秦溪人才出类拔萃。皇帝诰授中宪大夫吴培兰厅庠生加捐州同衔贵州选举咨议局议员;诰授通奉大夫吴承源,列贡生,加捐州同知衔加三级;还有贡生吴承桢、吴志远、吴志化等人。至于建筑工艺等方面也非常有特色,四合院、封火墙鳞次栉比,室内布局和外观设计均别具一格,白墙青瓦、斗拱飞檐、画栋雕梁等堪称一绝,既贴切自然,又充满水墨情调。(吴志培 蒋佐贵)

(责编:郜林筱、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