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一业”引领特色产业闯出新天地

——贵阳市“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系列报道之四

2020年04月20日08:39  来源:贵阳日报
 

  脱贫攻坚离不开产业支撑,只有打造适合本地的特色产业,才能筑牢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根基。

  贵阳各地围绕“一品一业、百业富贵”发展愿景,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定位和方向,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全力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等产业发展格局,通过推动要素有效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不断整合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通产销链,促进一二三产业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升级增值,让猕猴桃、葡萄等特色产业闯出新天地。

  整合产业链

  猕猴桃竞争力日益增强

  4月,猕猴桃枝条吐露新芽。修文县龙广镇兴农村产业路两边成片的猕猴桃林长势喜人,嫩绿的枝芽正孕育着群众的致富希望和产业的发展前景。

  村民张安明的200余亩猕猴桃基地采取“种养结合”的模式,用生猪养殖产生的粪污发酵做成有机肥浇灌猕猴桃,实现绿色循环发展。“今年,猕猴桃加上养殖,预计收入会超过400万元。”看着眼前枝叶繁茂的猕猴桃,张安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猕猴桃是修文县的农业支柱产业,也是脱贫攻坚的支撑性产业,像张安明一样因猕猴桃产业发展而增收致富的群众不在少数。发展至今,修文猕猴桃种植面积达16.7万亩,盛产期可产果15万吨至20万吨。全县种植户已达6000余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5户。

  修文猕猴桃产业发展局副局长黄亚欣说,规模化种植为全产业链发展奠定基础。修文县在保障猕猴桃品质的基础上,把猕猴桃精深加工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战略,致力于猕猴桃全产业链发展。

  “品质是修文猕猴桃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命脉,要有效把控修文猕猴桃的品质,必须做到多管齐下,全面发力。”黄亚欣介绍,修文县通过大力推广猕猴桃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开展农资市场执法检查、进行宣传动员和技术培训、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证后监管等工作,提高猕猴桃产品质量、维护市场形象。

  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产量逐年增加,产销矛盾成为修文猕猴桃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2015年起,修文县着力推进“基地提升、科技支撑、品牌创建、精深加工、金融创新”五大工程,把猕猴桃精深加工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战略,启动猕猴桃科技园建设。

  经多年建设和发展,修文县建成贮藏保鲜库161座,容量1.6万吨,其中气调保鲜库容量6240吨;拥有猕猴桃分拣线4条,年分拣能力达300万斤,其中智能光电分选包装线实现对猕猴桃的精细化分拣和包装;培育精深加工企业5家,开发的猕猴桃果汁、果脯、脆片、果酒等走俏市场。

  依托猕猴桃产业,修文县还建成7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4个市级农业园区、15个休闲观光产业园、4条美丽乡村示范带、88家精品客栈和休闲避暑度假农庄。

  “种植、加工、销售、旅游……猕猴桃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初见成效,现全县猕猴桃挂果面积已超过10万亩,今年预计综合产值将超过30亿元。”黄亚欣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提升价值链

  优质葡萄让土地收益增数倍

  4月14日,清镇市红枫湖镇芦荻哨村村民王中平一早就来到葡萄基地,修剪、捆扎、管理……忙得不亦乐乎。“这几天正值葡萄开花,得多上心打理。”王中平边忙边说。

  增收致富是芦荻哨村人祖祖辈辈的追求。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周边村镇普遍还在种植传统作物时,芦荻哨村人就开始尝试种植葡萄。经过几十年,全村有一半以上人家都种有葡萄,王中平更是个中好手,家里种了十多亩。

  “村里家家户户种的都是水晶葡萄,这种葡萄产量不错,每亩约产3000斤,好的能收到4000斤,但是价格不高,批发价格一斤一块多,零卖也只能卖到两三块,算下来,一亩地一年也有三四千块的收入。”即便如此,种植葡萄的产值也远远超过种植玉米和水稻,王中平靠着精心管护家里十多亩葡萄过上了相对富裕的生活。

  然而,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葡萄等水果产业规模扩大,葡萄产量提升、种类日益丰富,水晶葡萄这一品种的价格逐渐下跌,一亩地的产值远远不能达到预期。

  调整葡萄品种迫在眉睫,可如何调?正当群众一筹莫展时,政府引进贵州大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由该公司和清镇市城投公司共同组建贵州智联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清镇市各乡镇规划建设“一个中心区、九大种植基地”,红枫湖镇芦荻哨村葡萄基地就是其中之一。

  为让葡萄产业“突出重围”,当地政府采取“三变”模式、市场运作、利益共享的办法,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推进土地向现代农业园区、特色规模基地和专业大户集中,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

  2017年,智联农业公司流转450余亩土地,采取大棚和露天两种方式,种植品质优良的阳光玫瑰葡萄。公司法人唐泓介绍,阳光玫瑰葡萄品质优、口感佳,同时不裂果、不脱粒、丰产,更重要的是价格高,超市里一斤能卖到几十元甚至上百元。

  “保守估计,每亩地可产葡萄1500公斤,按每公斤批发价40元估算,除去土地流转费、管理费、人工费、运输费等,每亩地可赚5万元,是老品种葡萄的10倍以上,是传统种粮收入的50倍以上。”唐泓如是说。

  当地群众将土地流转给公司后可到基地打工,工资每天80元至150元不等。王中平把家里十多亩土地流转后,凭借多年的种植经验在基地里当上技术员,每月工资4000多元,加上每亩土地每年700元的流转费,一年少说也能赚上五六万元。

  “相比以前自家种葡萄,现在的工作轻松些,不但可以学到更多的技术,还能旱涝保收。听公司讲,以后还要发展深加工和观光旅游,相信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会有越来越好的发展机会,也会有更多人因产业发展受益实现增收致富。”王中平对于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

  打通产销链

  折耳根“香出黔地”闯四方

  春日里,在云岩区对口帮扶的长顺县长寨街道长坡村贫困残疾人创业示范基地,看着一批批折耳根被有序运走,基地带头人吴建香满脸笑容。

  “原来,田间地头种出这最常见的折耳根,可以变成贵州特色产品,通过高铁、飞机和网络,走到省外,甚至走向世界。”吴建香感慨。

  帮助吴建香基地里折耳根成为特色产品走出黔地的,是贵州香出门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由云岩区国有企业贵州龙腾稷丰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整合资源培育打造。

  黔品出深山,事情得从2018年说起。彼时,作为一家生产折耳根休闲零食的贵定小微企业,香出门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高玉双一腔热情做出产品后,却不知道怎么把产品卖出去。“盯着费用较低的农贸市场和便利店,每个月勉强只能卖几万块钱,厂子十几个工人每周只上一两天班。”高玉双坦言,自己当时不懂营销、没有渠道,企业陷入困境。

  偶然的机会,高玉双接触到龙腾稷丰团队。“品牌塑造、技术攻关、渠道拓展,他们用专业让我毫不犹豫地抓住了‘救命稻草’。”高玉双说,在龙腾稷丰团队的全方位帮助下,公司的折耳根产品的包装设计、市场定位、品牌打造等都很快得到质的提升。

  去年9月底,在2019中国·贵阳国际特色农产品交易会上,全新的“草根出英雄”折耳根休闲零食正式推出,迅速成为展馆里的“爆款”。随后的第二个月,产品的单月销售额便突破30万元。

  好消息不止于此。在做好全方位平台包装的基础上,龙腾稷丰团队还依托各种资源,全力帮助品牌破解发展痛点,成功将产品送入机场特产店、高铁站以及星力百货、首杨水果等渠道销售。

  “产销对接是贵州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企业一定要把目光和中心从‘抓生产’向‘抓营销’倾斜。”龙腾稷丰公司董事长黄俊说,作为一家以“为全省优质特色农产品赋能”为使命的国有企业,公司一直致力于建设全渠道市场体系,线上以传统电商平台、新型电商平台、新媒体销售渠道为主,线下以商超门店、便利店等传统渠道为主,通过内容创造带动产品营销,帮助农业企业产品实现产销对接。

  “除了扎根省内市场,公司还致力于拓展省外大市场,助推‘黔货出山’。”黄俊说,目前企业已初步覆盖以北京、上海、武汉、广州为重点的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市场,并以高铁、机场等重要交通枢纽为节点,全力拓展更广阔的市场,逐步打通贵州农产品出山的“高速公路”。

  随着合作的逐渐深入,高玉双的信心越来越强。“瞄准以折耳根打造贵州特色农产品的目标,如今我们已经逐渐构建起‘机场+高铁+旅游’的外销渠道体系,大型商超和部分批发市场流通渠道也逐步打通,质量上去了,销路打通了,假以时日,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草根出英雄,香味闯四方’。”高玉双说。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春明 黄秋月)

(责编:罗彬月、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