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元章
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献公的妃子骊姬,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迫自杀。晋献公另一个儿子公子重耳,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饿,无力站立起来。随他一道外出的大臣们找了半天都找不到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一个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将肉煮了一碗肉汤让重耳公子喝下,使之恢复了精神。
而后19年,重耳作了国君,即晋文公。文公即位后,重重奖赏了当初伴随他一道流亡的功臣,唯独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打点好行装,悄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去请介子推。然而,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要找到介子推谈何容易。于是一位随臣献计:“从三面放火,留下一面,他一定会从未烧的一方跑出来。”
大火烧遍了整个绵山,都没有见到介子推的身影。待火熄灭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坐在一棵老柳树下被大火烧死了。晋文公看到如此惨景,恸声大哭。
装殓时,才从树洞中发现一纸血书,上书:“割股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特意把这天定为“寒食节”,在这天忌烟火,吃冷食。次年,晋文公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又决定赐老柳树为“清明树”,并告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从此,清明节就这样流传了下来。每逢这个日子,人们纷纷带上祭品走出家门,来到亲人的坟前,焚香叩拜,追念先人的恩德,寄托追思之情。
每逢清明,我们纪念逝去的亲人,追寻他们的生命轨迹,回眸他们的人生历程,重温那段难忘的记忆,目的就是要不忘先辈们恩德恩情,从而更加懂得孝敬。
祭奠逝去的亲人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是要孝敬而今还活着的父母长辈。“百善孝为先”“忠诚出于孝子之门”“中国固有的道德是忠孝”……说明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道德的重要基础。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虽然人们大多都懂得行孝的重要,可未必人人都能够善尽孝道。有的到五六十岁时想尽孝道,却失去了尽孝道的机会,心有余而难果,到那时才感到后悔莫及。
今天的老年人所需要的主要是精神上的安慰、心灵上的满足、生活上的调剂,不完全是物质上的供养。因此,年轻人如何在精神上尽孝道,是一个重要课题。其实,父母对子女还有个更大的期盼,那就是希望儿女事业上有所成就,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办事,不做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情;不做对不起国家民族的事。也就是说:作为子女,不损公肥私,不损人利己,不违法犯罪,务正业,走正道,就是做父母的最大安慰和荣幸,正所谓,“尽大孝则是尽大忠”!
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凡是孝敬父母的人都受到社会的赞扬,凡是不孝敬父母的人都为世人所唾弃,但愿我们这个历史悠久、兴旺发达的国家,在平安和谐的社会里,有更多的人既精忠报国,又孝敬父母、尊重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