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的四季,放眼望去,滿山皆竹、滿眼皆綠。
徜徉在竹海間,望著冒起尖兒的小春筍,貴州赤水經濟開發區相關負責人艾吉星回想起經濟開發區這幾年的發展歷程,笑著說:“是貴州銀行的金融活水滋養了赤水的竹產業。”
困局
過去,赤水以竹為媒,主要發展竹漿生產項目。近年來,赤水依靠這一根竹,串聯起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衍生出紙漿、紙品等周邊產業。
2018年,赤水通過招商引資,引入了包括貴州匯美佳源紙業有限公司在內的7家造紙企業,旨在實現竹產業紙品本地化,讓竹林成為當地百姓的“綠色銀行”。
雖然有了紙品生產企業,但赤水市缺乏專業化的高端紙制品生產加工廠房。而企業自建專用廠房資金成本高、投資回收期長,規模化生產基礎支撐不足。
赤水市希望通過招商引資,實現竹產業紙品本地化。
入駐經濟開發區后,企業隻能依靠現有園區條件進行小規模生產,年產值遠遠不能滿足長遠發展。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這些企業經營周轉出現困難。
“原本產能就不夠,疫情一來,生產更加雪上加霜。后來疫情形勢沒那麼緊張了,我們想趕快復工復產,但是一方面需要採購原材料,另一方面還需要支付員工工資,缺資金啊!”貴州匯美佳源紙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周書生說,有段時間,他連著好多天都睡不著覺,“簡直是焦頭爛額。”
轉機
正在企業為資金發愁的時候,貴州銀行伸出了援手。
2020年8月,貴州銀行以赤天化紙業為核心,對其下游企業提供免抵押擔保的2000萬元聯戶聯保貸款。
“多虧貴州銀行的‘及時雨’,幫我解決資金難題,心裡的‘石頭’終於落地了。”周書生說。
有了貴州銀行的金融支持,包括貴州匯美佳源紙業有限公司在內的4家企業順利復工復產,渡過了最艱難的時期。也因為這場“金融及時雨”,赤水竹產業的發展得以穩住根基。
擴能
順利復工復產之后,赤水竹產業的發展仍然面臨一個老問題——如何擴大產能?
園區生產條件有限,無法充分發揮當地竹資源優勢,提升終端紙的產業規模。
“說白了就是資源很充分,產能卻跟不上。”周書生深知,“公司要發展,這個問題必須解決。”
擴大產能,錢從哪裡來?正在他一籌莫展之時,機會來了。
赤水竹產業未來大有希望。
2020年9月,赤水經濟開發區平台公司赤水市綠色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擬建一個高端紙制品產業園項目,建設15萬平方米的紙制品專用廠房,投產后新園區以租借方式給入駐企業使用。
這無疑是個好消息,周書生和其他企業負責人時常關注著項目進展情況。但沒過多久,該項目出現了建設資金缺口,建設進度緩慢。項目建設方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但卻無能為力,隻能“干瞪眼”。
周書生們也跟著著急,“感覺機會就要白白溜走了。”
希望
又是貴州銀行幫助他們抓住了機會。
了解到高端紙制品產業園項目的困境后,今年1月,貴州銀行遵義分行主動上門對接赤水市政府、經濟開發區和赤水市綠色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貴州銀行工作人員對經開區211家入駐企業,竹產業下游的9家紙制品生產企業和上游的80余家合作社進行調查走訪,了解項目情況,制定項目貸款方案。
2021年3月,貴州銀行為該項目提供3.1億元固定資產貸款,又一次在關鍵時刻確保了竹產業的順利發展。
從綠的竹到白的紙,是化學的轉換,也是價值的提升。
赤水經濟開發區相關負責人艾吉星介紹,產業園預計今年9月建成。“產業園建起來后,基礎設施有了保障,生產企業就無后顧之憂,可以大刀闊斧地干了。”他說,貴州銀行的金融支持幫助赤水竹產業完成了從“竹—漿”到“竹—漿—紙”的產業延伸。
在艾吉星和周書生們看來,赤水竹產業的未來,就像那滿目皆綠的竹林一樣,茁壯而充滿希望。(文/圖 李旖、簡忠娥、袁羽、左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