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我最喜歡的季節,載著滿車的蜂箱到山花爛漫深處,看蜜蜂採蜜,心裡滿滿的收獲和甜蜜。
算起來,我養蜂已經有20年了,但是真正發展起產業隻有4年。
我叫廖安友,正安縣芙蓉江鎮尖山村人。2014年,妻子生了一場大病,錢都用光了,生活急轉直下,家裡最值錢的就是屋檐下的那5箱蜜蜂。那一年年底,村裡開了群眾會,我被評為了貧困戶。
其實,我並不喜歡貧困戶這個稱呼。這幾年,我一直在努力擺脫這個標簽。
2016年,挂幫我的扶貧干部馮沙對我說,政府針對貧困戶出台了一系列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他鼓勵我發展養蜂產業,用自己的手藝脫貧致富。
聽說我想發展產業,村裡的黨員干部們紛紛幫我想辦法找出路。村支書幫我爭取到了1.5萬元產業發展資金補助,縣委組織部還幫我免費解決70個蜂箱。我的蜂箱從5個慢慢發展成了200個、500個……
蜂蜜均價100元一斤,每年能收2000斤左右﹔蜜蜂100元一匹,一箱有7匹,每年能發展300箱以上。通過兩年的發展,我成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很多鄉親看見我越做越好,都想跟著我一起養蜂。
2018年,村裡辦起了新時代青年農民學校。因為養蜂養得好,我被請去當產業導師,傳授自己的經驗和心得,帶領大家發展產業。
產業導師,很洋氣的稱呼,很有價值的身份。自己脫貧了,也能帶領大家一起脫貧,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我已經幫助村裡的48戶鄉親發展了養蜂產業,其中發展最好的一戶現在已經有100箱蜜蜂。為了更好地發展養蜂產業,村裡成立了正安縣蜜源養蜂專業合作社,目前養殖規模5000箱,涉及107戶,其中貧困戶75戶,群眾實際增收400萬元。
等到下一個春天到來的時候,我相信,有蜜蜂採蜜,脫貧致富路上的花會更香。(丁愉愉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倫麗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