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詩雨
“音樂!音樂!”安順市黃果樹旅游區白水鎮把路小學的音樂課前,音樂教師梁定細總會在走廊就聽見孩子們的歡呼聲,當她走進教室,一聲“耶”扑耳而來,這是山裡孩子對音樂課的期待與熱愛﹔
“數字抱團游戲開始!”在仁懷市第六中學,體育教師張國余用數學小游戲進行課前熱身運動,他的“三有課堂”(有趣、有味、有效)是讓學生愛上體育課的“秘訣”,在張國余的課上,學生們總能體會到體育運動帶來的快樂……
心靈與體魄的有趣課堂不能缺。近年來,貴州省深入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學目標,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特別是在貴州山區學校裡,各類美育體育課程正扎實展開。
學生們的“快樂源泉”
“理發店的老爺爺呀,咔嚓咔嚓……”10月22日,金沙縣實驗小學二年級十班的音樂課堂裡,學生們正認真觀察著音樂教師王婷的動作引導,跟著音樂節拍輕聲哼唱。王婷看著孩子們現在學習音樂的認真模樣,感到很欣慰。
兩年前,古箏專業畢業的王婷來到這所學生主要來自全縣各鄉鎮(街道)易地扶貧搬遷戶和進城務工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學校時,甚至不敢相信還有許多孩子沒上過一堂真正意義上的音樂課。
面對這樣的情況,及時喚醒孩子們沉睡的心靈,幫助他們構建起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迫在眉睫。
為此,金沙縣實驗小學明確了“一體兩翼”(以構建“若水高效課堂”為主體、以“若水德育”“若水美育”為“兩翼”)的發展框架,以創建少年軍校為載體,彰顯學生自我成長教育為主線的德育工作軍事化管理特色的同時,充分發揮藝體教師的專業特長,把目光投向藝體教育,積極打造“若水美育”藝體教育特色,在學校成立起古箏、管樂、聲樂、書法、美術、籃球、足球、乒乓球、跆拳道、美食、閱讀等一個個藝體社團。
“以前我還不知道音樂課可以這麼上,對於古箏一開始我也只是覺得這個樂器可以發出好聽的聲音。深入學習后,我真正喜歡上了它,現在它已是我的‘快樂源泉’。”金沙縣實驗小學古箏社團的萬佳瑞從剛開始學古箏時的害羞內斂到現在已能站在講台上坦然表演,這是古箏、是音樂帶給她的改變。
實施義務教育優質均衡行動,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推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重視和加強美育,提高學生審美水平和人文素養,被寫進《貴州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特色教育強省實施綱要(2018—2027年)》。
金沙縣實驗小學傳出的音樂聲、奔跑聲、吶喊聲、朗讀聲、歡笑聲……是貴州學子徜徉在美育體育課堂的縮影,也是貴州省加強素質教育的生動注腳。
民族文化的“傳送門”
10月27日,貴州省銅仁市玉屏侗族自治縣印山民族小學裡傳出陣陣簫笛聲,這所建在玉屏縣簫笛博物館外的學校正在舉辦“第三屆簫笛藝術節”活動。
近年來,為扎實做好當地的簫笛文化傳承,玉屏的各中小學大力開展“簫笛文化進課堂”活動,通過過編印簫笛地方教學教材,學校三年級以上班級紛紛開設簫笛教學音樂課程,讓學生們逐漸了解簫笛、愛上簫笛,培養學生音樂審美,校園簫笛文化氛圍日益濃厚。
如今,印山民族小學裡隨處可見手拿竹笛練習吹奏的學生,校園音樂課已成為民族文化的“傳送門”。
同為侗鄉學校的玉屏縣田坪鎮中心完小裡,音樂課上學生們不光學習竹笛,至今已有千年歷史的鼟鑼也被學生們敲響,他們正為11月7日玉屏侗族自治縣成立36周年的慶典表演而苦練。
鼟鑼是侗族最為獨特、古老、保存最為完整的民族文化藝術之一。2019年,田坪鎮中心完小獲授民族文化進校園示范學校,便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點,將當地特有鼟鑼以及侗鄉的嗩吶吹奏引進校園,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園文化,提高學生對侗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意識。
“玉屏是中國簫笛之鄉,也是北侗文化藝術之鄉。簫笛和鼟鑼都是我們當地特有的民族文化,我們應該更好地傳承下去!”田坪鎮中心完小副校長吳朝發說,民族文化走進校園可以讓學生們在樂中學、學中樂,也能擴大民族文化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讓民族文化走進校園美育課程,提高民族文化進校園工作水平,深化民族文化影響力、增強學生民族自信,是培養好全省民族文化后繼人才的重要途徑。
實現夢想的“綠色通道”
擴胸、拉伸、蹲跳、接力高抬腿……這些都是仁懷市第六中學的長跑體育特長生劉雲廣每天必練的訓練項目。從小愛好體育的他,從初中開始就練習長跑。每天兩小時的訓練、節假日的爬山拉練,劉雲廣從未缺席過。
作為一所2019年榮獲貴州省首批體育與健康特色示范學校的中學,仁懷市第六中學有12名專業體育教師,400米標准田徑運動場、籃球場、藝體樓(室內體育館)、體育健身房等體育活動場地也一應俱全。劉雲廣告訴記者,在體育課上有專業的長跑體育教師指導,課下有田徑社團的定制訓練。就這樣,他不斷進步,今年以優異的長跑成績被貴州省體工大隊初步錄取為中長跑備訓運動員,接下來他即將啟程去往貴陽,接受更加專業的中長跑訓練。
劉雲廣很感謝學校和老師的體育培養,他說:“謝謝學校和老師給了我們這種愛好體育的學生許多機會,讓我們不斷超越自己,幫助我們實現自己的夢想。”
今年中國足球運動學院西南分院在大方縣對江鎮元寶村的元寶小學錄取了4名球員,該校六年級學生王佳月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我們沒有塑膠操場,上體育課也就是跟著老師跑跑步、做做游戲。三年級時,學校修了足球場,我們在體育課上就能跟著老師學習足球知識,我也報名參加了學校的足球隊,然后就一直踢到現在。”王佳月告訴記者,踢足球時她感到很快樂,身上會有一種勁兒,是足球教會她敢於面對、不怕傷痛,也在學習和生活中給了她源源不斷的動力。
10月22日,王佳月和元寶小學足球隊的另外9名隊員一起踏上去往江西的火車,在江西省尋烏縣澄江中心小學的綠茵場上,她們也揮洒下了拼搏夢想的汗水。
“剛剛結束的貴陽市中小學生籃球比賽,我們三小獲得了小學男子組第三名。有三名參賽球員分別被貴陽市實驗二中和貴陽市實驗三中‘相中’,三個孩子隻要自己願意就能被推送就讀。”修文縣第三實驗小學體育教師聶惠說起她的“籃球寶貝們”就是自豪滿面的笑容。
據了解,修文縣第三實驗小學把籃球融入日常體育教學,成立了校園籃球隊,開辦了籃球、輪滑培訓班,不僅培養孩子對籃球、輪滑運動的興趣和愛好,也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籃球、輪滑技術的平台。2019年,北師大附中錄取了該校籃球訓練中表現出色的兩名隊員,為學生們追逐籃球夢開辟了“綠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