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組合拳”,幸福飯碗端得穩

——沿河多措並舉推進就業扶貧

2020年11月07日09:03  來源:貴州日報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聰

“有了穩定的就業,我們在城裡就站穩了腳跟。”10月23日,沿河自治縣思州A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配寶新能源就業扶貧車間裡,正在指導工人組裝電子產品的周娟說。

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周娟一家去年9月從沿河沙子街道明星村,搬到思州A區安置點。雖住進了新家,但剛開始她心裡一直沒底:“要是找不到工作,沒有收入來源怎麼辦?”

今年3月,沿河引進貴州配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電子產品組裝生產車間。通過培訓,周娟順利進入車間工作。由於能吃苦、勤學習、責任心強,前不久她被提拔為車間負責人,月工資也漲到了4000多元。

周娟說,目前這個扶貧車間共吸納50多人就業,其中管理人員7名,且全都是安置點的搬遷群眾。

同樣在今年3月,大龍弘邦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響應號召,也在此設立了就業扶貧車間。公司負責人王勇介紹,目前車間吸納了60多名搬遷群眾就業,同時還採取“外發加工”的方式帶動50多人居家就業。

“十三五”期間,沿河有5241戶24774名貧困群眾像周娟一樣搬出大山,住進全縣13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為切實解決搬遷群眾的就業,沿河通過引進就業扶貧微工廠、開展技能培訓、推薦就業崗位等方式,努力讓搬遷群眾就業有保障、生活有盼頭。

今年,面對疫情防控與脫貧攻堅的雙重考驗,沿河圍繞就業扶貧打出一套精彩的組合拳,通過發展產業、整合多部門開發就業崗位、建立勞務服務站點對點輸出勞動力等方式,克服重重困難,守住就業基本盤,確保農村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

沿河官舟鎮馬腦村貧困戶向東,以前每年過完春節都會外出打工,而今年受疫情影響,他待在家中一籌莫展。

官舟鎮黑木耳示范基地智能化菌棒廠的建成,讓向東找到了新的就業方向。通過應聘,他順利進入菌棒廠工作,每月工資4000多元。他說,村裡有產業后,自己在家門口就能就業,生活有保障。

今年以來,沿河重點發展辣椒、食用菌、生豬、生態雞等產業,讓數萬名農村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實現持續穩定增收。

此外,沿河還開展縫紉工、汽修工、電子產品加工等技能培訓232期,培訓10588人,實現就業9736人。同時,針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採取了“以崗定培、因人施培”的培訓模式,先后組織2100余人參加就業技能培訓。

通過整合人社、水務、住建、交通、城管等部門資源,沿河開發了管水員、環衛保潔員、護路員、民風民俗監督員、矛盾糾紛調解員等就業扶貧崗位1萬余個。依托省勞務就業扶貧大數據平台,在東部地區建設勞務協作站,為外出務工群眾提供更多崗位,引導農民工有序轉移就業,先后向省內外輸出5萬余名貧困勞動力。

截至9月底,沿河全縣27萬余名勞動力中,已有26萬余名實現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87281人,就業83245人。四類重點群體家庭,均實現“一戶至少一人就業”,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清零。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