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易地扶貧搬遷960余萬人 同步新建約3.5萬安置社區

2020年11月05日11:1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1月5日電 民政部副部長王愛文5日表示,我國易地扶貧搬遷960多萬貧困人口同步新建了約3.5萬個安置社區,一攬子解決了搬遷群眾的吃、住、行、就醫、就學等方面的問題。

國新辦5日舉行新聞發布會,有關負責人介紹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社區治理工作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王愛文在發布會上表示,易地扶貧搬遷是精准扶貧“五個一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解決“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扎實推進,我國易地扶貧搬遷960多萬貧困人口同步新建了約3.5萬個安置社區,一攬子解決了搬遷群眾的吃、住、行、就醫、就學等方面的問題,對世界的減貧進程作出了重大貢獻,也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

他指出,當前,“十三五”的易地搬遷建設任務已經全面完成,易地搬遷工作已經轉入以后續扶持為中心的新階段。做好這項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后面這兩篇文章,“穩得住、能致富”涉及到很多部門的工作。其中“穩得住”一個重要前提就是群眾在新社區能住得習慣、能融入社區,所以社區建設和社區治理就成為這項工作的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王愛文稱,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也要求做好扶貧搬遷的后續幫扶工作。去年民政部把這項工作作為蹲點調研的重要內容,在蹲點調研的基礎上,會同9家部門,形成《關於做好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社區治理工作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這個文件重點對搬遷社區的治理,解決群眾能住得好、能融入的問題,做了安排和部署。

他指出,從了解到的情況來看,現在扶貧安置點的搬遷社區組織建設普遍得到了加強,體制機制也不斷健全,服務設施也明顯得到了改善。但還面臨一些問題,管理體制需要進一步理順,社區服務體系還有待完善,群眾在新社區的融入程度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所以《意見》著重明確了五個方面的工作,簡單地說就是要做到“五有”。

第一,要有組織。有組織就是要在搬遷社區建立組織體系,把基層黨組織建立起來,把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群眾自治組織建立起來,要把婦聯、群團等組織建立起來,還要圍繞群眾的需求建設一些社會性的組織,搬遷群眾能夠找到組織這個家,有事能找到人去解決。

第二,要有制度。要制定安置社區的一系列基本規則和制度,包括黨組織的議事規則、居民自治組織的議事規則,包括居民的自治章程,還有村規民約、居民公約、村居委會的公開目錄,包括一些會議協商的基本制度,所以第二個問題要解決有制度的問題。

第三,要有服務。要把服務體系建設好,加快推進以黨群服務中心為基本陣地的綜合性服務設施實現在搬遷社區全覆蓋。政府的工作服務,教育、醫療、社保、救助等,都要包括進來,還要建立群眾一些生活性服務,包括商業性服務,像通郵,快遞能送得進來等,有小吃店、小超市,這些都要有。

第四,要有氛圍。要有大家庭的氛圍,群眾能認同,能夠融入到這個社區裡來。所以,一些地方也開展了新時代的文明實踐活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括開展群眾性的文體活動,推進搬遷群眾的相互交流。

第五,要有隊伍。要加強安置社區的工作者隊伍建設,除了“兩委”成員之外,黨組織、群眾自治組織的人員之外,還要有社區的專職工作者,把隊伍健全起來,確保有人為群眾服務。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