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七星關:傳承奮斗精神 守護“幸福長渠”

2020年11月03日16:18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10月29日,孟啟恆老人在介紹當年修建溝渠的情況。陳曦 攝
10月29日,孟啟恆老人在介紹當年修建溝渠的情況。陳曦 攝

在貴州畢節市七星關區團結鄉青林村,一條沿懸崖峭壁人工開鑿的水渠潤澤沿渠村落。青林村地處大山深處,過去當地百姓用水十分困難。20世紀60年代,當地50余名村民自發修鑿水渠,引流大山背后的水源。歷經五年多時間,一條長約四千米的“絕壁天渠”——法朗大渠開鑿完成,村民的用水問題得到解決。

自溝渠修建好以來,當地群眾自發組織人員,堅持義務管護溝渠。今年48歲的吳光忠就是其中的一員,每隔一段時間,他都會來到法朗渠邊與其他村民一同清理雜草、石塊、樹枝等,維護著溝渠的正常運作。

“這裡下去有幾十米高,而且前兩天下過雨,路面很滑,十分危險。因為我血壓有點高,所以一直都在最裡面挨著牆走。”盡管經常都走在這條路上,但吳光忠每踏出一步都不敢掉以輕心。法朗大渠位於懸崖峭壁之間,地勢險峻,最窄處離懸崖隻有十幾公分,維護和行走的時候隻能小心翼翼,面對如此危險的工作,吳光忠和其他村民都沒有放棄,而是選擇一直堅持,因為他們知道,這條溝渠承載的不僅是農田灌溉的使命,更是全村人一直以來生活的希望。

2013年1月,青林村群眾自發集資樹立起一塊鐫刻有“竟一代功業播百世甘霖,懸萬仞崖壁引九天碧水”的紀念碑,引出了上世紀60年代自強不息的青林人在絕壁深山開挖水渠,解決全村群眾用水問題的奮斗往事。

當時的青林村有村民700余人,土地2000余畝,雖然守著滔滔赤水河,村民生活用水取水點卻是距離青林村幾公裡開外的李石匠家水井,飲用水尚且靠著人背馬駝,由於缺水,干旱貧瘠的土地畝產僅200斤左右,苞谷飯即是青林人的主食,百姓生活十分困難,村裡流傳著 “吃飯得靠供應,吃米除非生病” 的自嘲。

當時全國上下正興起興修水利的熱潮,加上接壤的生機鎮的幾條大渠已打通通水,同處赤水河河谷的鐮刀灣、高流等村已經吃上了溝渠灌溉生長出來的大米,這讓青林人更加渴望吃上大米飯,也更加堅定了青林村人修渠的信念。

面對水淺地皮薄的現狀,青林人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興修水利以富民”的號召,決定積極尋找水源,建渠引水,解決群眾飲水困難,擴大水田面積實現增產增收,在上級農業及水利部門大力支持及幫助下,青林村最終在臨近的柱中村選定水源,年1月17日正式動工開鑿法朗大渠。溝渠建設由青林村支書張入國主持,1967年起由接任支書唐明凱、會計潘伯富、水利輔導員孟啟恆三人具體負責,三人迅速組織起59人的長修隊作為開挖大溝的骨干力量,臨時突擊隊人數達數百人,長修隊人員腰綁粗繩,挂著岩壁上,頂著烈日、迎著大風,用鋼釘、鐵錘在懸崖峭壁上打炮眼、鑿水渠,由於交通不便,大溝建設所需要的炸藥、鋼釘、鐵錘、石灰等都是靠人一籮筐一籮筐的從林口徒步背到施工現場。

“當時條件簡陋,設備奇缺,面對艱險的工程,誰也不敢保証施工能一直順利進行。但當時是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面對懸崖峭壁,大家用繩索綁著自己,緩慢放至絕壁的指定高度,固定好位置,才在絕壁上開鑿炮眼。”回憶起當時修建溝渠的艱辛,孟啟恆老人歷歷在目,他說當時要想修通大渠,擺在大家面前的難題不單單是生活條件的艱苦,更多更大的困難來自峽谷的艱險和修渠器械的短缺。

人心齊,泰山移。大溝修建期間,除了施工隊員外,青林村的其他百姓並沒有置身事外,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參與進來,有的給施工隊送豇豆、送南瓜,還送山羊給隊員們“補充營養”,有的無償提供自家耕地來支援大渠的修建,每個人都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也更加堅定了施工隊員們建成溝渠的決心。

懸崖絕壁書豪情,大家誰也沒后退一步,一錘一錘、一尺一尺......4000多米的渠道就是這麼鑿出來的。

“但有時人的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真的很脆弱,”吳文明老人清楚地記得,最終有3名施工隊員犧牲在了大溝上,其中一位就是他的哥哥吳文高,犧牲時年僅二十多歲,連家都沒來得及成。

經過4年多的艱苦奮戰,全長4000多米的法朗大渠終於在1968年3月8日全線竣工。在那個春暖花開的季節,涓涓溪水順著盤旋在懸崖上的大渠流到了青林村干旱的土地裡。

法朗大渠通水以后,更加激發了青林村百姓的苦干、實干的決心,溝渠中淌過的水破除了青林百姓飲水難的頭等難題,水澆田面積也是逐年增加,幾年后水田面積便達到上千畝,產量是原來的好幾十倍,糧食產量由未通水時的40萬斤增長到通水后的100多萬斤,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人們在自給自足的同時也有了多余的糧食拿到周邊集鎮上去賣,青林“富饒美麗的人民公社”一時間小有名氣。

“法朗大渠是前人用血汗換來的,正是因為有了它,大家的日子才一天天好起來。”青林村民生監督委員會主任張孝澤說,大家都知道要將前人不畏艱險、艱苦奮斗的精神傳承下去,守護好法朗渠,讓它繼續為全村人造福。

在青林村群眾多年的努力下,法朗大渠至今流淌不息,原來的干荒山變成四野蔥蘢的千畝良田,近年來發展的經果林種植也成效顯著,當地群眾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青林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發展村,法朗大渠也成了人們的“幸福渠”。(陳曦 李杰)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