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雲盤活森林資源發展林下立體種養業

山林活起來 群眾奔小康

2020年11月01日08:56  來源:貴州日報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牟元媛 胡彪 匡奇燃 吳採麗

九月,秋雨把紫雲自治縣白石岩鄉灣坪村的通組路沖刷得干干淨淨,道路兩旁的山坡上,村民正忙著將收割好的皇竹草打捆背往牧場。

“皇竹草一年可以收三季,合作社以1.5元每斤的價格收購,每畝地年利潤可達到4000元。”白石岩鄉黨委書記班祖剛介紹說。

紫雲自治縣地處麻山深處,全縣耕地面積佔比不足20%。土裡刨食,村民們開荒種地,越種收入越少,荒山越多,石漠化越嚴重。能修上平坦的水泥通組路,山上割草掙錢,這在以前是村民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2014年以來,紫雲積極調整思路,緊扣“八要素”,落實“五個三”,圍繞實現“六個轉變”,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持續推進“林業+產業”融合發展。將紅芯紅薯打造成主導產業,推動產業裂變式發展。2019年,紫雲提出農業產業“三提升兩壯大”行動,以壩區結構調整為核心,擴大紅芯紅薯種植面積,進一步推動農業產業由種植低效玉米向種植高效經濟作物轉變、從粗放量小向集約規模轉變。

抓住發展契機,灣坪村積極探索以短養長,提高林地綜合利用率。在發展皇竹草和紅芯紅薯種植的同時,建設養牛場,並採取“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發動群眾流轉土地、入股合作、養牛種草、參加務工。養牛場的建成讓當地村民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出勞動力對我們來說不是問題,多勞多得,每個月至少3000元,隻要有錢賺就有盼頭。”灣坪村養牛場工人張光達自信滿滿。

紫雲國有浪風關林場,抓住秋日裡難得的晴好天氣,鄭學鋼熟練地收割蜂蜜。他告訴記者,以前在外地務工,除去來回車費,幾乎剩不了多少錢。在易地扶貧搬遷的好政策支持下,他搬到了城南社區,在社區的組織下來到林場上班,“現在的收入比以前穩定很多,一個月能拿到3000多元,工作也輕鬆,生活越來越甜蜜”。

據了解,紫雲國有浪風關林場以“入股合作、利益保底、盈余返還、佣工付酬”的利益聯結機制,採取“龍頭企業+國有林場+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優先為紫雲城南、城東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提供就業服務。

盤活森林資源,發展“短平快”林下立體種養業,讓山林活起來。目前,紫雲共發展林下養蜂2.5萬群,林下菌種植3000畝,林下養雞100萬羽,已建成林下蜂、林下菌、林下雞示范基地各1個。林下經濟產值預計達6.5億元,輻射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1.2萬戶5萬余人戶均增收4000元。此外,還同步推進中藥材、精品水果和其他林下種植養殖等特色產業發展。

如今的紫雲,山上種棕櫚、林間養土雞,小黃牛、紅辣椒、紅芯紅薯、中藥材……石頭縫開出的朵朵產業花結出了幸福的果實。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