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莫宇 通訊員 楊靖 徐健)黔南州著力在村級經濟組織建設上下功夫,在全省率先出台《推行“村社合一”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指導意見》,堅持以“五有”模式為抓手,持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掀起“村社合一”改革熱潮,有效破解農村發展瓶頸。
有隊伍,讓黨旗飄起來。黔南州分級組建“村社合一”專班,以村、組為單位組建集體經濟組織架構,全州1273名村“兩委”班子成員與1287個“村社合一”經濟組織負責人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實現村級黨組織書記依法擔任村集體經濟組織理事長﹔在產業鏈、合作社、生產基地等建立1465個黨組織,劃分黨小組4419個,黨旗高高飄揚在生產一線。黔南各縣創新手段,掀起推進“村社合一”的新高潮,黔南共計357.88萬名群眾入股合作社並參與分紅。其中,長順縣不斷深化“黨組織+合作社+農戶”模式,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瓮安縣組建駐村工作隊機關臨時黨支部,與村(社區)支部、企業的產業支部形成“三支部”產業發展機制,全力推進“村社合一”。
有機制,讓監管嚴起來。黔南州結合實際,制定利益聯結、收入分配、財務管理、監督管理等機制,將“村財鄉管”變為村級獨立管理,由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實行獨立財務管理,並建立健全財務公開公示、權益保障、風險監管、審查審計等各項措施,企業與集體經濟組織、農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在機制推動下,荔波縣每年選取20%的村級合作社進行財務審計,每半年開展1次經濟督查,鄉鎮財政分局每季度督查1次各村合作社財務運行狀況。
有政策,讓紅利多起來。黔南州嚴格落實《貴州省支持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工作方案》等政策,將納入整合范圍的中央和省級涉農專項資金審批權限下放到縣一級﹔對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興辦的經營性項目,開通綠色通道,簡化審批手續,最大限度減免相關稅費,有效降低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負擔。同時,15家州級部門出台58條政策措施,從項目、用地、資金等方面給予最大支持,在涉農惠農項目實施時,同等條件下優先由村級合作社承接實施,扶持村合作社發展壯大。黔南州發改、住建等部門明確200萬元以下的項目優先由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實施﹔林業、人社等部門明確逐步將護林員、保潔員等鄉村各類公益性崗位人員放權由村級進行管理。各部門爭相推動實現村合作社有具體經營實體、有專門經營團隊、有穩定收益來源。
有事干,讓干部動起來。黔南州鼓勵縣鄉干部到村任黨組織書記,允許村干部在村集體經濟組織兼職兼薪,吸引符合條件的致富能手、大學畢業生、退伍軍人等返鄉創業,入股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擔任職務,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成為人人參與、人人支持的干事創業平台。
有錢賺,讓腰包鼓起來。在三都自治縣石板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分紅活動現場,拿到14500元分紅資金的村民潘永模非常開心。石板村通過“化零為整”模式推進“村社合一”改革,由村級合作社流轉土地648畝,建立板藍根育苗和種植基地,有效整合零散土地發展規模種植,今年上半年實現村集體收入77.8萬元,股民分紅105.4萬元。
黔南州以群眾受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群眾將資產、資金、技術等入股合作社,形成全民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發展局面,推動產業發展,強化基層治理和幫扶成效。今年8月,在我省脫貧攻堅普查涉及21.85萬戶有效樣本中,黔南州集體經濟組織有效帶動群眾增收比例達99.8%,居全省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