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余光燕)“每天250元工資啊,算下來每個月有7000多元,不錯不錯,小伙子加油干。”近日,方文海對動員到杭州務工的村民方小平進行電話回訪。“小伙子不錯,大專應屆畢業生,十幾天前,幫他聯系到杭州的電子廠上班。”
剛從杭州企業實地考察崗位回來的劍河縣仰阿莎街道方家村村主任、勞務經紀人方文海在村裡忙活起來。他帶著村組干部一起學政策,跟就業中心工作人員一起挨家挨戶上門推介就業崗位。
今年初,受疫情影響,部分村民出行計劃延遲。方文海便把各家情況一一記在心裡,通過崗位考察,仔細為不少村民物色崗位。
“這次過去考察,收獲很大,工資高的崗位對技術要求很高,但比如制衣廠、橡膠廠,每月也有4000至5000元工資,比較適合我們村學歷不高的村民。”方文海說。
作為縣裡發展起來的首批勞務經紀人之一,方文海考慮的東西更多了,“要開展勞動力全員精准培訓,提升勞動力就業質量。”
穩定就業是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近年來,黔東南州充分發揮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的職能優勢和專業優勢,依托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勞務公司、勞務合作社、勞務經紀人(就業隊長)等人力資源市場主體力量促進就業,不斷提升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和就業質量。
為此,該州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行、規范高效”的原則,2019年挂牌成立黔東南州人力資源市場,凱裡市、鎮遠縣、錦屏縣、台江縣建立縣級人力資源市場。按照“縣級總社+鄉鎮成員社+村級勞務合作社”上下聯動、條塊結合的模式,全州組建勞務合作社2269個,積極探索“政府引導、能人帶動、群眾就業”的有組織勞務就業新路,大力培育勞務就業隊長。目前,全州共明確勞務就業隊長4876人。
同時,黔東南州積極引導和鼓勵國營企業、社會力量創辦勞務公司,為求職人員提供專業的就業創業服務。目前,全州共有勞務公司89家。
“作為中間人,我們不僅要兩頭兼顧,做到人員與崗位精准匹配,還要提供‘保姆式’服務、跟蹤服務,穩住就業隊伍,我們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娘家人’。”浙江新聯外包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劍河工作站負責人葉輝介紹,2018年,劍河引進該公司,目前,向浙江輸送就業人員400多人。同時,在劍河開展技術培訓、勞務經紀人等培訓,不斷提高當地就業人的就業技能。
此外,為實現人員與崗位精准匹配,黔東南州採取輸出、輸入地兩頭對接的方式,通過大數據系統運用,在用人企業和勞動者之間搭建起精准就業平台,並借助東西部勞務協作方式,與杭州就業部門先后出台一系列勞務就業優惠政策。今年,州縣兩級分別與對口幫扶城市簽訂穩崗協議,在杭州建立26個務工穩崗監測點、165家勞務輸出基地,收集就業崗位信息4.79萬個。
為激勵市場主體力量,黔東南州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政策補貼等方式,積極引導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勞務公司、勞務合作社、勞務就業隊長開展就業摸底排查、求職招聘、有組織勞務輸出、技能培訓等勞務就業服務。
今年以來,黔東南州兌現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跟蹤服務補貼、組織服務補助、勞務隊長補貼等補貼補助共計147.97萬元﹔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組織招聘活動150余場次,達成就業意向1.1萬余人次﹔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有組織勞務輸出3.89萬人,勞務合作社有組織勞務輸出11.5萬人﹔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開展技能培訓8155人次。
通過系列政策,黔東南州激活人力資源市場主體力量,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和就業質量不斷提升,外出勞務就業更加有序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