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沿河:家人“組團”去駐村

2020年10月28日19:53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幫助收辣椒。肖詠 攝
幫助收辣椒。肖詠 攝

故事背景:2020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沿河自治縣是貴州省9個未脫貧的深度貧困縣之一,脫貧時間緊,任務重,攻堅難度大。

2020年初,沿河全面吹響決勝深度貧困的沖鋒號,選派5151名干部脫產到全縣432個村駐村扶貧。

5000多名干部進駐400多個村,不僅帶來了干勁,更帶來了決心。

他們積極發揮統籌、協調、指導和幫助作用,把村民當親人,想方設法補短板助增收。

而他們當中,有的是父子,有的是夫妻,有的是姐妹,在脫貧攻堅戰場上,以實際行動詮釋著為民擔當的動人故事。

他們只是沿河脫貧攻堅戰場眾多駐村扶貧干部的縮影。

扶貧路上,像他們一樣以一線為家的干部還有許多,他們遠離親人,扎根山鄉,克難攻堅,默默奉獻,身體力行把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落實到群眾中去,團結帶領廣大群眾建設美好家園、創造幸福生活。

駐村“父子兵”:為了大家舍小家

2018年11月,在沿河稅務局工作的崔永方到官舟鎮肖家壩村任“第一書記”。

從此,崔永方就“泡”在了肖家壩,每天都在入戶調研、宣傳政策、精准幫扶……

走得多了、跑得勤了,一來二去沒多久,崔永方就成了大伙的“老熟人”。

這個“老熟人”的身份“設定”,還挺管用。

貧困戶晏光娥家被列為易地扶貧搬遷對象,但他舍不得住了幾十年的老地方,遲遲下不了決心搬遷。

崔永方上門做他的思想工作,因為平時就熟,崔永方也不見外,敞敞亮亮給他講政策、講發展,讓他把眼光放長遠,字字句句都說在他心上。

把政策了解清楚后,晏光娥不僅一掃之前的猶猶豫豫,還巴不得趕緊搬走呢!

“就得這麼干!”崔永方的父親崔德清聽說這事后,還夸獎了兒子。

那時,父子倆都沒想到,不久之后,他們會成為同駐一個村的“戰友”。

“得知父親要來駐村,是今年的1月25日,那天正是大年初一,很多家庭都在團聚,當時由於新冠疫情形勢嚴峻,父親一大早就帶著我來肖家壩村開展疫情防控。”崔永方說。

當時,崔永方也真是為難:奶奶去世,家裡剛處理完后事,上有88歲患有腦梗的爺爺,下有剛滿4歲的女兒,父親來駐村,這一切就全都丟給了母親一個人。

崔德清的身體狀況也讓他擔心:崔德清的風濕病已有十三年之久,導致他手腳不靈活,加之年紀大,體力也不太好。

但崔德清並未因此放鬆自己,在人居環境整治中,仍然和大家一起拌泥沙硬化道路,讓同行的年輕人敬佩不已。

父親老崔生性善良、和藹可親、作風務實﹔兒子小崔性格隨和、恪盡職守、任勞任怨。

父子倆用心用情用力發揮各自力量,真心實意解民憂助民富,在脫貧攻堅戰場演繹著“上陣父子兵”的別樣風採。

攻堅“夫妻檔”:把家“搬”進村子裡

在泉壩鎮水田村,說起駐村干部唐剛猛和妻子王紅玲,村民都情不自禁地稱贊和夸獎。

2019年12月,泉壩鎮計生辦負責人唐剛猛,被下派到水田村駐村,任村脫貧攻堅指揮部副指揮長兼資料員。

妻子王紅玲是泉壩鎮中心完小教師,隨著全縣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組織上再次從各單位抽調骨干力量,充實進村開展幫扶,王紅玲就在增派的干部之列。

剛開始時,王紅玲因業務不熟悉,經常要請教老公,請教次數多了還要被“嚷”,有時候嚷生氣了,就不想再去請教他了,但是做到最后還是搞不明白,還得硬著頭皮去找老公幫忙。

駐村期間,唐剛猛夫妻白天要走訪群眾,了解生產生活、人口結構、經濟收入等基礎信息,有時要到田間地頭和貧困戶一起勞動,要幫助貧困群眾補齊住房、環境硬化等短板,還要引導群眾改善居住環境。

晚上,當大多數人進入了夢鄉,他們還要在燈光下伏案整理信息。

2020年3月,夫妻倆帶著兩個小孩到了水田村,為了不影響幫扶工作,把年邁的母親也帶到村裡,幫助照顧孩子。

“我母親隻有兩姐妹,外婆一直是我父母在照顧,父母都來村裡幫忙帶孩子,外婆暫時就由姨媽照顧。”唐剛猛說。

前不久,外婆病情加重,夫妻倆隻好讓父母帶著大女兒回家去了。

“大女兒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剛送回去的時候,每次視頻都要哭,后來就算再想她,也不敢和她視頻了,害怕她又哭,大人也難過。”說到這裡,這個大男人紅了眼眶。

“全村能順利脫貧,我們就心滿意足,也不枉一家人的付出。”王紅玲說。

35歲的杜顯忠是官舟中學教師,今年3月初被派到該鎮水庫村駐村扶貧。

妻子張婉怡是縣信訪局干部,原在和平街道虎頭社區扶貧,為了照顧夫妻倆,年初組織上將張婉怡從和平街道調到水庫村和丈夫一起駐村。

張婉怡告訴記者,和丈夫一起駐村,可以相互幫助。在收集整理信息資料方面,自己要熟悉一些﹔而在包保貧困戶環境整治中,丈夫常常幫助她。

為了方便看望小孩,夫妻倆駐村后,就把5歲的兒子轉到官舟上幼兒園,想孩子了,周末就去接到村裡住一晚上。

談到家人,張婉怡說最虧欠的是父親。

張婉怡的父親64歲了,以前患有慢性腎炎,今年8月,被確診已轉成尿毒症,現在每周都要到縣人民醫院做3次透淅,每次都是年邁的母親全程陪護。

“父親雖然身體不好,但從來沒有說過我們什麼,還經常在電話中要我們安心駐村,不要影響工作……”提起這事,張婉怡的眼淚就止不住。

扶貧“姐妹花”:兩人駐村全家幫

“你把你填的資料發給我看看,我幫你審核一下。”“這個表填電子檔方便多了。”在黑水鎮龍堡社區,駐村干部冉葉和姐姐冉曉慧的聊天記錄,多數都是向姐姐請教問題。

“她駐村時間比我長,駐村工作經驗比我豐富,雖然不在一個村,但她經常關心我的工作,我們聊得最多的也就是駐村工作。”冉葉說。

今年三月,冉葉就回到了駐村崗位。

可是,孩子還不到半歲,怎麼辦?

一家子便商量,決定讓冉葉把孩子帶在身邊,冉媽媽過來幫忙,姐姐的女兒也轉學來黑水鎮跟著他們,冉葉的丈夫上班的地方也不遠,干脆都集中到她駐村的宿舍……

就這樣,冉葉一家人搬到了所駐村。

“龍堡社區就在黑水場鎮邊,相比其他條件艱苦的村,我在這裡駐村並不是很艱苦,我很慶幸能有這次駐村經歷,不然像上房撿瓦、修路、挖土、鋸板子這些事,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經歷。”冉葉笑著說。

龍堡社區80多歲的村民張加孝老兩口,是村裡出名的“滿意度最低”戶,現在說起冉葉,老兩口臉上都笑開了花:“她就像我自己的閨女一樣,經常帶我們去縣人民醫院看病,還為我們買衣服、送月餅……感謝都來不及,還有哪樣閑話講啊。”

“駐村工作沒有‘星期幾’的概念,沒有上班下班的區別,五加二、白加黑是常態,我們的辛苦是暫時的,村民們能順利脫貧過上好日子,這點付出也是值得的。”冉曉慧說。

冉曉慧是村裡的資料員,她每天都來回奔走於村委會與農戶之間,隨時摸准信息數據。據同事介紹,她工作很細心,能認真按照上級要求,整理村級脫貧軟件資料並歸檔,經常對一戶一檔中的資料進行排查,做到簡單明白,一目了然,經常得到領導和隊員的好評。

腳上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積澱多少情感。駐村路上,冉曉慧每天穿街走巷,深入村民家裡訪貧問苦,了解群眾的所急、所盼、所望,就像美麗的天使,為每一位貧困家庭送去快樂陽光。(肖詠)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