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蘆曉娟
38歲的楊美,原居住在凱裡市凱棠鎮凱哨村,那裡土地貧瘠,交通不便,當地群眾主要靠外出打工謀生。2016年,楊美一家喬遷入住凱裡市上馬石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成為了“新市民”。
2018年5月,在當地政府培訓技能、資金扶持等方面的支持下,楊美發展起興美宏楊制衣廠,開始了自己的創業路。工廠吸收了40多名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群眾中的“織縫能手”就業,主要生產民族服飾、職業工裝、舞蹈服裝等產品,每人每月增收2500元。楊美說,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帶動更多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婦女創業和就業,過上美好生活。
穩就業,就是穩脫貧。10月18日,黔西縣金蘭鎮扶貧車間裡,村民們忙碌地加工電子元件。近年來,金蘭鎮借助該縣與廣東省花都區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大力創新產業扶貧模式,以電子“扶貧車間”為載體,培育特色產業,讓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實現掙錢顧家兩不誤。目前,該扶貧車間每天有50多位當地村民就近上班就業,每名員工月收入3000多元。
在玉屏自治縣平溪街道康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就業扶貧車間內,搬遷群眾忙著加工藤編制品。為進一步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后續管理服務工作,今年,該縣制定出台扶貧車間建設扶持政策,對扶貧車間採取跟蹤服務、減免部分水電費用等措施,保障扶貧車間有序安全開展生產銷售,穩定搬遷群眾就業,促進搬遷群眾增收。
目前,我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組織推動作用,引導和動員企業、社會組織等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有條件的布局設點,建設就業扶貧車間,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有效解決了當地貧困人口脫貧、就業崗位不足、勞動力外流等問題,闖出了一條產業化扶貧新路。據省生態移民局介紹,截至日前,全省842個易地扶貧搬遷管理單元共建扶貧車間916個,吸納就業52174人,其中易地扶貧搬遷群眾20814人﹔扶貧基地215個,吸納就業51338人,其中易地扶貧搬遷群眾734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