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做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打好農業結構調整“組合拳”,鎮寧自治縣江龍鎮以五個“突出”做好“五篇”文章,推動該鎮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往深裡走、往細裡走、往實裡走,實現產業有成效、農戶有增收。
突出需求導向,做好“調研”文章
產業發展,工作謀劃是根基,市場調研必不可少,理清思路才能明確發展方向。為了讓產業結構調整“有血有肉”,江龍鎮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立足市場調研,組織中層以上干部、農業服務中心等專職部門、各村合作社、致富帶頭人、種養殖大戶等外出調研30次,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廣泛征求群眾意見,最終確定在全鎮實施高粱產業提質增效工程。
突出江龍實際,做好“部署”文章
成立由副縣級領導擔任壩區壩長,鎮級主要領導擔任公路沿線段長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領導小組﹔把此項工作與黨建、脫貧攻堅、安全生產等工作同步推進,建立健全鎮、村兩級聯動機制,層層壓緊壓實責任,形成黨政主要領導挂帥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各村(社區)齊力抓的格局,並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納入鎮、村兩級干部年終考核內容,確保工作落到實處﹔及時研究制定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案,先后召開黨委會、中層干部會、片區工作調度會、院壩會共計100余次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和調度﹔廣泛營造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濃厚氛圍,累計懸挂宣傳標語70余條,車載小喇叭、村村通播放循環播放宣傳語音2000余次,宣講15000人次,在全鎮營造人人參與、人人支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濃厚氛圍。
“農村工作,閉門造車是不行的,突出農村實際才是最重要的。農業結構調整,受眾是農民,得替老百姓算好經濟賬,不能光提倡種,還要考慮銷路、群眾投入、勞動力就業、群眾種植習慣等問題,要做就做有江龍特色且老百姓能廣為接受的產業結構調整”江龍鎮黨委書記鄭安多次強調。
突出產業特色,做好“創新”文章
產業結構調整,種植蔬菜、藥材等固然是比較好的,但也存在地塊不肥沃,家庭勞動力不充足等問題,面對這一困境,江龍鎮瞄准釀造醬香型白酒優質原料——有機高粱,把它作為助農增收的扶貧產業來發展,爭做全縣“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江龍鎮種植的高粱品種主要為“紅茅糯2號”,該品種顆粒飽滿、勻稱、皮厚粒小,支鏈澱粉含量高達90%以上,是較為適合的醬香型白酒釀造原料。
“高粱種植較為簡單,有水有肥即可,投工少、效益快,深受農戶的喜歡,是較為理想的種植結構調整替代作物。”江龍鎮農服中心伍貞雄說道。
突出三送一購,做好“服務”文章
為實現農戶增收,鎮農業服務中心免費向種植戶送種子、送肥料、送技術。共免費發放優質高粱種子1.28噸、肥料51噸、邀請農業技術專家開展實地培訓7次。同時,考慮到汛期影響,為全鎮高粱種植農戶購買1700份保險,極大提振了農戶的種植熱情,目前,全鎮共種植高粱1700畝,最高畝產值可達760斤。
突出產銷對接,做好“增收”文章
產銷對接一直是農村產業革命中的薄弱環節,既要種的好還要賣的俏。江龍鎮堅持群眾努力種,政府幫一把的工作思路,鎮平台公司與安順市平壩區鑫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簽訂收購合同,並確定保底2.3元/斤收購,形成了穩定的供需合作關系,同時該公司將收購高粱售至黃果樹酒廠,助推本地產業鏈延伸。同時為切實解決老百姓賣和運輸難的問題,鎮平台公司分批在各村進行定點收購,針對偏遠的村組進家入戶上門收購,盡可能的方便老百姓,爭取不漏一家一戶,目前已收購到高粱2.3萬斤。
江龍鎮此次產業結構調整,覆蓋全鎮24個村(社區),其中涉及12個貧困村,高粱種植惠及820戶群眾,其中貧困戶370戶,高粱畝產收益可達1840元,每畝增收1000元以上。下一步,江龍鎮將持續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向上積極爭取政策扶持,擴大高粱種植面積,提高群眾種植積極性,全方面促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文/圖 楊慶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