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第一書記肖仕芬的“初心” 讓百姓家花開滿園

2020年10月21日16:08  來源:多彩貴州網
 

多彩貴州網訊 肖仕芬是今年被派到紫雲自治縣牛場駐村的,從接到駐村命令的那一刻起,肖仕芬沒有任何猶豫,就一個字——“去”。

駐村干部都是“家經難念”,她也不例外,兒子今年初三,先生在鄉鎮當老師,孩子跟著她在縣城讀書,母子一直過著平淡的生活。肖仕芬之前是小學教師,后來做宣傳業務的工作,沒有任何基層工作經歷,也沒有任何行政崗位經驗,這次到村擔任第一書記,確實感到壓力山大,但她作為一名黨員,服從組織安排是基本要求,雖有幾分惶恐,還是背上行裝,同脫貧路上的戰友並肩而上。

初心不改,面對天災不言敗

肖仕芬所駐的牛場村屬於三類貧困村,去年剛剛出列,轄14個村民小組12個自然村寨,總人口831戶3107人。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77戶264人,其中,未脫貧人口34戶90人。在前沿戰隊“出征”的那天,她暗暗定下目標,一定要帶領牛村的群眾脫貧,帶領牛場村的村民致富。

沒有想到是,在6月12日,一場大雨不僅沖毀了村裡的路橋,同時卷走了大家脫貧致富的希望,覆蓋77戶貧困戶的食用菌大棚和蔬菜基地,在一夜之間被席卷一空。村支書鄭少華心痛地說:“這可怎麼辦啊?我們的支柱產業,全都沒有了,我們怎麼脫貧啊。”當時,肖仕芬想都沒有想就說:“沒事,我們人在,心在,脫貧沒有問題。”

初心依然,雄心不改。天災過后,肖仕芬與其他脫貧干部們立即抓住季節,調整結構,改良換種,在被大水沖毀的蔬菜基地種下了120畝荷蘭豆。

如今, 120畝荷蘭豆長勢喜人,400畝甜心菜正在移栽。

擔當使命,同群眾保持血肉聯系

肖仕芬帶領的脫貧攻堅作戰隊進駐牛場村以來,通過走訪調研、遍訪貧困戶等方式,特別是結合縣裡面部署的“大調研、大走訪、大排查”活動,深入解群眾的想法,收集群眾的微心願,並對群眾最關心的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進行梳理,想方設法為群眾解決困難。如:今年牛場村按時打贏脫貧攻堅的任務是實現貧困人口清零,為此,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部署下,肖仕芬選擇“短平快”的蔬菜產業,努力讓群眾實現快速增收。蔬菜種植需要土地,但土地是老百姓的根,因此,土地流轉成了牛場村的第一個攻堅難題。

在土地流轉工作中,肖仕芬認為最好做工作、最積極配合的沙地組,原本已經全部簽約。可就在犁田機下田的時候,村民們紛紛以先修機耕道為條件集體“毀約”,不讓犁田機下田,此情此景,讓工作隊的每一個人都感到很“震驚”,到底是什麼讓群眾反悔呢?肖仕芬與工作隊思考了一個下午,並從自身找問題,站在群眾的角度想問題,最終找出問題的症結。當天晚上,他們以院壩會的方式,和村民面對面的談心、交流,給他們講政策、談發展,最后消除了誤解,順利地解決了“毀約”的難題,同時也拉進了工作隊與村民的距離。

那晚,肖仕芬寫下了這樣的日記:“用心、實干,擔當,才是我們決勝脫貧攻堅的砝碼”。是啊,黨和群眾是血肉相連的,黨讓他們去宣傳、落實國家的好政策,他們必須保持同群眾的血肉聯系,想群眾所想,思群眾所思,為群眾所為。

壯大產業,按時打贏脫貧攻堅

近年來,牛場結合自身實際,探索產業發展之路,成立了村級公司,先后嘗試了養牛、食用菌種植、蔬菜種植、辣椒種植等產業,但由於規模小,缺技術,再加上天災等各種原因,導致產業流產或收效甚微,村級集體經濟幾乎為零。

戰隊進駐牛場村后,肖仕芬與工作隊立即與村“兩委”進行商議,探討牛場按時打贏脫貧攻堅的路子。之后,找來了唐約經驗、大壩精神、高田“速度”等的各種資料來學習,同時通過縣裡組織和各種渠道到唐約、大壩、高田進行實地考察,並與牛場村作對照作比較,對其發展進行研究、思考。最后得出,無論是地理優勢,還是環境資源,唐約、大壩、高田的條件都比牛場好不了多少,甚至沒有牛場的優越,可是他們闖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子,這值得肖仕芬與工作隊深思和學習,給了他們很大的啟發:唐約、大壩、高田都有一個共同點,通過村社合一、合股聯營走上了致富路。

唐約成功了、大壩典型了、高田跟進了,牛場村為什麼不可以借鑒呢?

有了想法,關鍵在干。肖仕芬和戰隊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在有關部門的指導下,成立了村級合作社,全村77戶貧困戶全部入社,計劃實現80%以上的一般戶入社,入社可以通過資金、土地、務工等方式入股,以“721”模式進行利益分紅,即:70%利潤分給社員,20%利潤作為村合作社集體經濟及管理資金,10%獎勵在基地務工的貧困戶。合作社由村黨支部引領發展,實行組織領導“合一”、經營管理“合一”、利益分配“合一”,以“三合一”帶領村民共同致富,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村社合一”能否取得實效,關鍵在於合作社是否真正找對路子、開展經營並產生效益,是否真正為群眾提供產銷全程服務,並讓利於民,同時也要保障村“兩委”干部的積極性,讓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真正能服務群眾、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為此,肖仕芬帶領工作隊一起結合牛場村資源稟賦的實際,牢牢把握產業“八要素”,探索以“龍頭企業+村級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通過入股分紅、就業務工等方式,為全村貧困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在實現增收的同時,鞏固穩定收入。

今年,牛場村在脫貧攻堅夏秋決戰中,引進了貴州府恆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按照“公司+村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發展蔬菜產業,由公司提供技術、種子、肥料及保底收購,由村合作社提供土地、務工、管理、採收的方式合作共贏。目前,牛場村已經流轉土地500多畝,其中,種植荷蘭豆120畝、甜心菜400多畝。荷蘭豆是一個見效快、效益好的產業,從播種到採收隻需75天。主要銷往北京、上海、江浙等國內一線城市,市場批發價為1.5元1斤,從現在的長勢來看,這片荷蘭豆的畝產值不下3750元。甜心菜的畝產量比荷蘭豆還高,正常情況下,每畝甜心菜的產量可達7000斤,銷售到廣州、深圳、香港等地的批發價不低於1元1斤,畝產值可達7000元。同時,蔬菜產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現在,牛場村的蔬菜地裡,每天有70至80人在務工,村民在蔬菜地裡每天能獲得80元的勞動報酬。

空閑的時候,肖仕芬和工作隊人員們喜歡到田裡與村民們拉家常,當說到在家門口就業和在外面打工的區別時,之前常年在外務工的村民告訴他們,在家門口就業,賺錢照顧家人兩不誤,比在外打工強多了。以前一直在家種植水稻的阿姨給他們說,她每天在菜地裡務工,很輕鬆,離家近,管照孫子也方便,每天有80元的務工費,中午還可以休息2個小時,沒有以前自己家種植庄家那麼累。現在土地流轉給了合作社,一畝還有800元收入,真的是太好了。

脫貧攻堅夏秋決戰以來,牛場村全面落實縣委、縣人民政府提出壯大蔬菜產業,助力脫貧攻堅的要求,肖仕芬抓住秋耕秋種的大好時機,按照“公司+村合作社+農戶”的方式,通過流轉土地種植蔬菜,讓農戶獲得土地流轉費的同時,實現就業務工增收,另外還能通過合作社分紅的“三重利益”。這樣的產業發展模式,不僅解決了牛場村產業選擇的問題、技術服務的難題、產銷對接的短板,同時也實現了培訓農民、利益鏈接的最大化,更好地發揮黨建引領的作用。

如今,蔬菜產業已成為牛場打贏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今年牛場村的500多畝蔬菜種植正常運行年收益可達150余萬元,以“721”模式進行利益分紅,項目覆蓋的77戶貧困戶將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村集體經濟收益可達30萬元以上,給牛場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砥礪前行,讓夢想綻開幸福之花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中國夢就是人民的幸福夢”。

去年,省委提出“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產業革命”,肖仕芬知道,發展產業才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效途徑,是農民奔赴小康的有效途徑,更是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如何抓住這個機遇,以這場“革命”讓牛場村富裕起來。肖仕芬說,第一,必須讓群眾改變陳舊的思想觀念,樹立現代市場經濟觀念。第二,必須來一場產業發展的變革,創新產銷對接機制,與市場緊密結合。第三,必須在轉變作風上下功夫,發動群眾、帶領群眾、組織群眾一起來干,讓群眾在享受紅利的同時,主動參與進來。

脫貧攻堅的干部們沒有磅礡的力量,他們如同山野的一朵朵小花,他們的“初心”就是讓被服務的百姓家家都是花開滿園,他們渴望幸福之花開遍山野。肖仕芬說,接下來,他們將會更加努力地把工作做得更實,讓百姓更滿意,讓村庄更美麗,隨時經得起各級組織和個人“良知”的檢驗,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