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豐縣對門山村:借助高校優勢走上脫貧致富路

2020年10月21日14:32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村裡發展蔬菜,我在村裡的合作社搞管理,一個月4000塊錢,家門口能掙錢還能照顧一家老小,日子越來越有盼頭!”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龍場鎮對門山村今年32歲的余明晶,之前一直在外務工,2018年4月,在村裡大力發展產業的關鍵時期回到村裡。“除了務工有收入,我家還流轉了6畝地給合作社,一年有4800塊錢的租金。”

而在龍山村,像余明晶外出返鄉在家門口就業拿工資的不少。

“村裡有了產業,把外出務工的年輕人吸引回來,2015年以前,全村外出務工800多人,今年外出就業就隻有586人,外出務工就業人數在逐年減少,勞動力回流,留在村裡搞發展。”對門山村黨支部書記余明遠說。

說到這裡,余明遠有些激動,他說:“對門山村的變化,離不開貴州大學的幫扶。”

原來,在對門山村脫貧攻堅正處於攻堅拔寨的關鍵時期,貴州大學充分利用其自身特有的資源稟賦,把開展“校農結合”工作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突破口,發揮智力支撐、技術服務、資源融入等作用力,實施校地產業協作,助推農村產業革命,助力脫貧攻堅。

“什麼賺錢種什麼、什麼賺錢養什麼,把蔬菜、茶葉、生態家禽、食用菌、中藥材等附加值高的綠色優質產品調上去,讓農民持續增收、脫貧致富。”陳勇是貴州大學派到對門山村的第一書記。到村裡后,他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徹底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改變祖祖輩輩養成的習慣,革除小農經濟等落后觀念,樹立現代市場經濟觀念。

據介紹,對門山村堅持黨建引領,不斷探索“黨社聯建,村社合一”產業發展新模式。2016年在全縣率先創辦第一家村級合作社、村級平台公司和村級互助會等基層平台組織。通過基層黨組織和群眾組織的不斷完善,逐漸實現社員就是村民、村民就是合作社的股民的“村社合一”發展格局,助推脫貧攻堅“智、志雙扶”和村支兩委管理、服務平台化的成效日益明顯。

產業發展,產銷對接是關鍵。貴州大學有學生、教職工及教職工家屬加起來有將近十萬人的體量,在採購貧困農戶農產品實施校農對接過程中,學校積極探索校農結合的新機制、新模式,將貴州大學十幾個食堂的食材採購優先與貧困地區的貧困農戶對接起來,使貧困戶“菜園子”直通學校食堂的“菜盤子”,實行“訂單式”採購。通過“學校+村合作社+貧困農戶”的模式共建農產品生產基地,以“訂單種植、訂單收購”進行長效幫扶,解決貧困農戶農產品銷售老大難的問題。

“自實施‘校農結合’以來,貴州大學學校食堂每年都會向對門山村採購15萬元左右的蔬菜產品,帶動村民積極發展蔬菜產業,脫貧增收。”陳勇說。

同時,貴州大學還整合學校資源,充分發揮智力資源優勢,主動對接地方主導特色產業,積極開展院士團隊產業扶貧,強化科技服務對產業的支撐作用,不定期選派學院相關專家到對門山村開展專業培訓,不斷提升村民種養技能,進一步推動農業產業化、標准化發展。

“貴州大學茶學院專家每年都會到村裡進行現場指導,傳授炒茶制茶的技藝,把科研成果轉化到產業發展中。”陳勇介紹,今年,對門山村茶農自己炒出來的干茶每市斤黃金芽基地批發價860元,白茶價格在360元至780元之間,每畝地逐年豐產后能採干茶15至20斤,平均畝產效益10000元左右。

陳勇表示,在接下來對對門山村的幫扶中,貴州大學將繼續發揮高校科研優勢和各學科專家的力量,結合受幫扶貧困村立項和申報課題,做到產學研深度融合出成果,讓邊遠山村實現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目標。(肖雄)

(責編:吳鋒(實習)、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