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裡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

山歌伴飛新思想 志願服務解民憂

2020年10月21日08:09  來源:貴州日報
 

9月29日,龍裡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山歌伴飛新思想——“螢火虫好聲音”九月月賽火熱進行。

在龍裡,“螢火虫好聲音”分月賽、季賽和年賽進行,村村寨寨則是天天有歌聲。

“文化教育搞得好,脫貧攻堅走四方,交通公路搞得好,鄉村振興亮堂堂,感謝黨的政策好,家家戶戶奔小康……”在龍裡縣洗馬鎮的“金嗓子”擂台賽中,山歌傳唱成為新理論、新思想傳播的有效載體。

飯養身,歌養心。龍裡縣是布依族苗族同胞聚居地區,少數民族佔比達41%。自古以來,少數民族群眾就喜歡唱山歌。一首首山歌,已經在當地少數民族同胞口中傳唱了上千年。

布依族山歌承載了布依族大量的文化信息,是社會生活的藝術縮影和民族感情的藝術凝聚,承載著厚重的布依族歷史,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發揮著獨特的社會功能。

2018年8月,龍裡縣成為全國第一批5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縣之一。為了讓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走進基層,龍裡縣結合當地少數民族愛唱山歌的特點,探索用山歌的形式傳唱黨的好聲音,讓理論宣傳更接地氣、更有活力、更有溫度。

“說的講的不如唱的跳的記得住。”龍裡縣創新政策理論的宣講方式,轉變以往念文件、搞宣講、讀報紙的“老三套”做法,結合少數民族同胞愛唱山歌特點,探索出“民族化宣講融入民族習慣、文藝化宣講融入文藝活動、生活化宣講融入生活場景、時代化宣講融入時代脈搏”的“四化四融入”理論宣講新模式,並創設了“山歌伴飛新思想”志願服務項目,以自然村寨為單位,組建“山歌伴飛新思想”理論宣講志願服務隊,為山歌賦予新的使命,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同時,利用“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少數民族傳統節日,龍裡還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山歌擂台賽,通過山歌征集、比賽、傳唱,引導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借助山歌這一載體,群眾一聽就懂、一學就會、一傳就開。山歌這種民族民間文學形式,正在龍裡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中煥發勃勃生機。

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貴在實踐。龍裡在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中,不僅唱得好,更做得實。

近段時間以來,連綿的秋雨讓農民的臉上愁容滿面。田裡粒粒稻谷金燦燦,但糧食不能及時歸倉,豐產也不等於豐收。

天雖無情人有情。龍裡縣志願者積極行動起來,幫助群眾搶收。

9月19日,正值周末,難得的晴好天氣。在龍裡縣灣灘河鎮翠微村殘疾戶梁興全家的稻田裡,10多名志願者正在幫忙加緊搶收。看著一粒粒金黃的稻谷進了屋,梁興全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灣灘河鎮素有“龍裡糧倉”的美譽。今年秋季,受連續降雨影響,稻農心急如焚。

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灣灘河鎮100余名志願者劃范圍、分區域,全部下沉至18個村(社區),深入田間地頭幫助群眾搶收。

庄稼收進屋,沒有太陽怎麼辦?灣灘河鎮還將140余個烤煙棚改造成烘干機,每天可幫助農戶烘干稻谷約12萬余斤。

在龍裡縣洗馬鎮,秋收搶收工作同樣有條不紊。

看著收割機不到十分鐘就收完了2畝多水稻,洗馬鎮金溪村頂溪寨村民陳賢科終於開心地笑了。金燦燦的農田裡,收割機的轟鳴聲更像是戰鼓,敲響了秋收的號角。

在洗馬鎮各村(社區)組建的“搶秋收”志願服務隊幫助下,孤寡老人、殘疾、婦女等勞動力弱的家庭,稻谷顆粒歸倉。

9月的龍裡,那一抹抹最美的“志願紅”遍布田間地頭,確保群眾豐產更豐收。

文明實踐,人心齊了、村寨靚了、行為美了,花開滿園。

截至目前,龍裡縣組建了162支6400余名以脫貧群眾為主的“感黨恩志願服務隊”、33支840余名以村寨和社區熱心公益老人為主的“老年志願服務隊”、79支7600多名以脫貧攻堅包保責任人為主的“黨員干部結對聯親志願服務隊”……“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文明新風尚成為龍裡的精神內核,指引其在文明之路上熠熠前行。(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袁鵬)

(責編:吳鋒(實習)、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