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縣:家門口就業 幸福感更強

——旗山社區“四力齊發”促搬遷群眾穩定就業

2020年10月20日15:04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就業創業中心為搬遷群眾提供就業崗位。
就業創業中心為搬遷群眾提供就業崗位。

今年來,思南縣塘頭鎮旗山社區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縱深推進“新市民·追夢橋”工程,巧借“一聯一壩一社一站”,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變為脫貧攻堅制勝優勢,全力推動易地扶貧搬遷群眾“致富橋”建設,實現就近就業、安居樂業。

“一聯”夯基礎,支部建在家門口

借鑒全縣先進村結對幫扶貧困村工作經驗,與縣級安置點麗景社區開展長效協作,促進后續扶持同進步、共發展、雙促進。

支部“聯建”強堡壘。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組織社區黨員、就業創業服務中心工作員等到麗景社區學習交流,邀請社區黨組織書記、致富帶頭能人到社區培訓指導。學習麗景社區在基層組織建設、管理黨員服務群眾、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就業創業服務模式等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引導黨員群眾在學習中找差距、在反思中促提升

社社“聯合”促提升。社區集體經濟合作社與麗景社區勞務合作社建立長期勞務協作機制,新市民依托麗景社區勞務合作社發展社區集體經濟產業、組織化勞務輸出、駐外勞務服務站、新市民農貿市場、新市民自助洗車場等經驗做法,建立長效勞務合作機制,簽訂就業協議。社區902人搬遷勞動力加入麗景社區勞務合作社,與麗景社區搬遷群眾享有同樣的就業服務和同等權益。到目前,協作解決就業12人次。

產業“聯謀”促提質。組織兩個社區黨員、專業合作社工作員不定期開展探討研究,以座談交流、實地查看、聽取意見等方式,互相摸底基本情況、主導產業情況、產業組織化程度、培育扶持產業舉措、創業模式等情況,結合實際,建立優勢清單和問題清單。不定期交換創業資源、創業規劃、創業前景分析等意見,分析研判抓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的重要發展舉措,形成創業互持、產業互協、資源共享的有效銜接。到目前,開展行業、職業、創業、就業、產業交流研判3次,促創業3人次。

“一壩”辦產業,壩區興在家門口

將安置點旁的萬畝壩區轉化為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增收的優勢,推行“黨組織萬畝大壩+搬遷群眾”就業服務模式,聚攏零散勞動力,搭建“致富橋”。

組織引領,上下“一盤棋”。全面整合壩區勞動力、耕地、技術和資金等資源,按照一壩一策、一壩一方案要求,引進、扶持和培育結合,創新思路,突出龍頭帶動、示范引領作用,探索黨建引領聚產業帶農民,聚人才帶基地、聚基地帶企業、聚企業帶產業、聚產業帶居民,建立“黨組織+萬畝大壩+龍頭企業+合作社+搬遷群眾”組織方式、萬畝壩區與搬遷群眾的長期聯系服務機制,壩區用工需求向搬遷群眾傾斜,實現黨組織與農業企業、合作社、和搬遷群眾的有效聯結,促搬遷群眾進入農業產業鏈,實現農業增效和居民增收“兩促進”。壩區發展2000畝蓮藕、2000畝精品水果、200余畝水產養殖等,引進龍頭企業10余家,長期帶動就業80人,帶動弱勞動力就業26人。

技能實訓,鄰裡“一基地”。建立壩區技能實訓基地,部分貧困勞動力培訓向萬畝壩區傾斜,推動新型農業產業技術、創業規劃等方面培訓常態化,定向培訓一批技能型新市民人才。引導搬遷群眾中的土專家、田秀才在壩區發揮余熱,為壩區建設、合作社經營管理傳授本土經驗,支持和鼓勵搬遷勞動力就近壩區務工。今年開展實訓5次。

菜籃經濟,一分“微田園”。充分利用安置點地理條件,在壩區流轉50畝土地,建設‘微田園’項目,政府統一流轉土地,按照戶均一分地的標准有償配置,通過抓鬮的形式認領菜地,為搬遷戶打造建設家門口的“菜籃子”,既讓搬遷群眾轉變思想觀念,破解搬遷群眾中老年人故土難離的土地情懷,彌補搬遷群眾過去在農村常年干活的農耕習慣,促進鄰裡交流,讓老百姓記住鄉愁,滿足生活所需。部分家庭人口少的搬遷群眾,一年四季種植蔬菜到集市做起“菜籃子經濟”。

“一社”強統籌,務工留在家門口。以“民心黨建”為抓手,圍繞產業發展“八要素”及“五步工作法”,採取“民心黨建+專業合作社+搬遷群眾”運行模式,抓產業發展促就業。

筑牢“民心黨建”。以提升基層組織力為重點,突出黨委政治功能,優化組織設置,健全組織體系。按照“居社合一”方式,成立了社區集體經濟合作社,整合社區就業創業資源合署辦公、同步推進。推行社區黨居監三委班子與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班子交叉任職,支部書記同時擔任合作社理事長,監委會主任同時擔任合作社監事長。推進社區黨員發展工作和合作社管理人員培養工作,把黨員培養成管理人員和優秀務工社員、把年輕能干優秀黨員培養成社區“三委”干部,為社區和合作社儲備一批有活力、有想法、有干勁、戰斗力強的后備人選。今年,確定發展對象1名,培養入黨積極分子1名,培養合作社管理人員6人。

強化制度保障。制定合作社章程,完善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和財務管理制度,細化理事會、監事會職責,健全完善合作社管理人員和社員考核管理制度,定期對務工表現好的管理人員和社員進行表彰激勵,及時加強對務工表現較差的管理人員和社員進行教育引導,並將考核結果與社區評先推優、春暉勵志超市積分兌換等挂鉤。

選好發展產業。按照各類產業發展項目資金入社、作為社區集體經濟原始積累來源要求,合作社發展葡萄產業700畝,通過利益聯結,聘用貧困戶參與種植、施肥、澆水、除草等管理環節,基地解決技術人員就業3000余人次,長期帶動就業50人。依托一山一園,爭取建設了常思創業就業基地旗山愛心工坊,推出一系列居家手工活,供搬遷群眾靈活就業,為在家弱勞動力、寶媽等提供就業機會。

“一站”優管理,服務送到家門口

按照“就業一人、致富一戶”的目標,設立服務中心、窗口和熱線為一體的服務體系,開展就業創業全面服務工作。

夯實服務基礎。按照“五有”標准建“新市民·追夢橋”陣地,依托縣人社局資源,在社區建立就業創業服務中心,設立就業創業服務窗口和1個服務熱線開發4名專職勞協崗,建立搬遷群眾就業創業服務機制,開通24小時服務熱線,常態提供培訓組織、政策咨詢、崗位推薦服務。通過電子顯示屏、全員培訓、折頁宣傳、小程序、援助月、留雁行動、東西部勞務協作等形式推薦就業。

強化服務載體。黨支部引領,開通創業“綠色通道”,通過逐戶發放《思南縣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宣傳單》,指導有創業意願者申報創業,給予創業擔保貸款扶持,兌現自主創業補貼和創業場所租賃補貼政策。建立創業一條街,激勵搬遷戶低價租賃底層商鋪,三年不漲租,供實操技能、市場營銷、貨源“一條龍服務”,協助開家門口“生活超市”,培育經濟帶,引導搬遷群眾自主創辦小超市、小商鋪等8家。

整合服務資源。黨委領導,整合縣人社局和群團組織的優勢資源,建立新市民“愛心驛站”、工會愛心工坊、春暉社、婦女之家等,為社區搬遷群眾提供精准服務。設置“愛心驛站”,為社區環衛工人、快遞小哥等勞動者提供服務,讓他們“累了能歇腳、渴了能喝水、沒電能充電、飯涼能加熱、冷了可取暖、熱了可納涼”。成立春暉社,發揮“親情、鄉情、友情”的情感紐帶,將搬遷群眾的能人賢士親戚朋友資源轉化為搬遷群眾的就業資源。成立黔嶺家政小屋,服務社區搬遷婦女。為青少年、農民工、婦女提供創業就業服務58次。(圖/文 沈登芳)

(責編:吳鋒(實習)、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