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珠建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肖知潞
全科醫師被譽為居民健康“守門人”,是健康鄉村的守望者。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更加凸顯了基層醫療衛生和全科醫師的重要性。2019年發布的《貴州省衛生健康人才發展白皮書》顯示,貴州省衛生人才缺口依然較大,主要分布在縣級和鄉鎮衛生機構。切實補齊基層衛生人才短板,才能更好促進農村醫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
遵義醫科大學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針對基層醫療衛生人才不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不強的問題,自2010年起,依托教育部卓越醫師培養計劃,系統組織實施全科醫學人才定向培養的實踐探索,努力培養能夠“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全科醫學人才,助力貴州解決脫貧攻堅中基本醫療有保障這一核心問題,為健康中國建設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
創新協同育人模式
建立服務基層長效機制
遵義醫科大學定向醫學生全部來自貴州農村,貧困生比例達到68.87%。針對這一學生群體,學校建立了學校、政府、用人單位三方參與的育人、留人、用人的校內外協同體制。
校內協同、鞏固專業思想。學校建立了校、系、科三級聯動的協同管理培養體系,構建了適應“六位一體”服務需求的教學體系。在全省率先成立全科醫學系,成立全科醫學科和全科醫學病房,成立“全科醫學圓夢成才基金”。通過長征精神“十個一”工程、優秀畢業生代表和全國最美鄉村醫師勵志報告、契約精神教育等,激勵學生扎根基層的責任感、榮譽感,樹立扎根基層、服務基層的意識和信念,鞏固了專業思想。
校外協同、暢通就業渠道。依托課題研究、基層調研、與衛生主管部門和用人單位座談,了解基層人才需求,破解用人、留人難題。項目研究成果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據。圍繞學生“來自農村、服務家鄉”的意願,提出了以縣為主的縣域招生、屬地就業的生源地招生就業辦法﹔同時為鼓勵畢業生到邊遠鄉鎮就業,提出了梯度式崗位激勵政策。
政府重視,建立長效保障。貴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全科醫師隊伍建設,改革創新全科醫師使用激勵機制。2010年以來,多次下發定向醫學生培養的有關文件。2018年印發的《貴州省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實施方案》,進一步加大對全科醫師的涵蓋績效工資、職稱晉升、發展前景等全方位、全流程、全成長周期的保障舉措,為貴州省加快壯大全科醫師隊伍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目前,遵義醫科大學已招收11屆2069名定向生,畢業1096名學生,全部進入基層崗位,極大地緩解了貧困地區人民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為助力解決基本醫療有保障提供了人才支撐。其中多名同學擔任鄉鎮衛生院院長和副院長等職務,其余同學均已成長為業務骨干,成為鄉鎮衛生院的“掌中寶”“香饃饃”。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提升服務基層能力
學校將基層服務能力提升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任務,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圍繞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需求,確立了“寬口徑、厚基礎、重人文、強臨床、懂公衛、識中醫”的人才培養目標﹔創建了“三養成、三融合、三協同”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過程中,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建立模塊化課程和特色課程體系,實施全程實踐教學,創建“三級一中心”聯動實習模式,創建“四統一·五大專項”的同質化實習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系統完備的教學體系和人才成長系統為高質量的人才輸出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學校畢業生國家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在86%以上。其中,楊濤同學獲全國第一名,黎聲富獲全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優秀住院醫師”榮譽稱號。在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中獲得優秀成績,在貴州省首屆臨床技能大賽獲得二等獎。
創新人才成長路徑
拓展能力發展空間
從本科階段起,遵義醫科大學建立了院校教育和畢業后教育相銜接的教育教學體系,同時建立了陳竺院士領銜的導師團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階段,賦予其地域自主選擇權。按照貴州省提出的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穩定率、執業醫師考試通過率、結業考核合格率為標准,不斷強化組織、制度、基地、師資、培養等五個規范,建立了系統分層、螺旋遞進的教學體系﹔面向基層、搭建特色教學平台,建立了附屬醫院、教學醫院、社區醫院聯動的教學基地體系,切實保障規范化培訓質量。
學校定向醫學生培養經過近11年的實踐探索,成果初顯,影響力逐步擴大。臨床醫學專業獲得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証7年有效期,產生12個國家和省校級項目。在2020年教育部及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的全國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培養10周年工作會議上,成為全國四所大會主旨報告院校之一進行交流。
遵義醫科大學在邁向建設“特色鮮明、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力”的高水平醫科大學的新征程中,將在致力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等高層次醫學人才,服務國家健康戰略需求的同時,繼續勇擔國家使命,扎根貴州大地,培育適應基層崗位需要的新時代全科醫師,為貴州“十四五”高質量快速發展,提供高素質健康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