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七星關:厚植教育沃土 筑牢民生之本

2020年10月14日17:32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柏楊林。
柏楊林。

“小時候在農村上學,學校是木板房,坐的是長條凳,老師寫字是在木板上,一位老師要上幾個班。現在,教室寬敞明亮,桌椅新、書本全,學生們一個比一個干淨,一個比一個可愛,而且都用上了多媒體教學設備……”說起教育事業的發展,貴州省七星關區畢節五小三年級學生家長趙紅霞感慨萬千。

教育教學質量是教育事業的生命線,是教育工作的靈魂。“十三五”規劃以來,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以辦人民滿意教育為目標,大力推行教育改革,著力改善辦學條件,不斷深化素質教育,全力保障教育公平,走出了一條科學發展之路。

教育扶貧成效顯著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在柏楊林街道七星關區荔灣實驗學校,書聲琅琅,余音繞梁。

“以前我是在野角中學讀書,每到周末,要走很遠的山路才能回一次家。現在搬到柏楊林街道后,上學幾分鐘就到了,學校還有圖書室、實驗室。”杜楓玲的老家在野角鄉沙拉槽村,讀書隻能在中學附近租房,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一年難得回一次家。2018年,杜楓玲一家搬進柏楊林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換了新環境,也換了種活法。杜楓玲說:“現在父母就在盛豐農業科技園裡上班,每天回家就能見到他們。”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七星關區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按照“扶貧攻堅、教育先行”的思路,在積極推進“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的戰略進程中,全區上下牢固樹立抓教育就是抓發展、謀教育就是謀未來的理念,堅定不移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位置,全面深入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子女教育內涵發展,拔除窮根。因為地理條件和自然因素的制約,導致區域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困就是因為這樣的落差而產生。幫助貧困學子完成學業,讓青年一代成為地區建設的中堅力量,也是為地區脫貧攻堅注入更多的動力。

七星關區第三、第四幼兒園,陽光小學,荔灣實驗學校,前所小學,一座座學校在柏楊林街道拔地而起,超過6000名學生解決了上學問題。“今年以來,七星關區加快完成柏楊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內的學校建設,全面滿足搬遷群眾子女就近入學需求,實現搬遷學生全部入學。”區教育科技局副局長李鵬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隻有讓青年一代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實現教育脫貧,才是真正的脫貧。

小吉場鎮新倫村村民廖熙祥家的二兒子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三女兒考入西安航空學院,小兒子考上了南昌航空航天大學。依靠精准扶貧政策支持和生源地助學貸款,廖熙祥家除三女兒外,已全部大學畢業。“確保應助盡助、不漏一人。2019年共資助學生16.23萬人1.1億元,大學生生源地助學貸款2.5萬人1.8億元﹔2020年春季學期資助學生8.9萬人5810.35萬元,”區教育科技局保障辦工作人員呂敬高介紹。

2020年,七星關區高考600分以上480人,比去年增加224人﹔一本上線4500人,比去年增加910人﹔二本上線1.1369萬人,比去年增加1617人。全區共有14人被清華和北大錄取,創歷史新高。

寒門生貴子,白屋出公卿。越來越多的貧困學子走出大山,教育改變命運的信念激勵著無數貧寒子弟發奮苦讀。

教學條件持續改善

一個教室滿滿當當擺滿課桌,最前面一排桌子挨著講台,最后一排桌子幾乎靠著后牆。這樣的“超大班額”“大班額”現象屢見不鮮。

“以前每個班90人至100人,老師上課戴‘小蜜蜂’,要保証后排的同學能夠聽到,改一次作業要兩三天。”畢節五小校長羅堯文說,均衡教育發展以來,現在每個班隻有55人,大班額已得到全面化解,圖書室、音樂室、舞蹈室一應俱全,孩子們有了更多的課外活動,校園環境也得到逐步改善,老師教得更用心,學生學得更開心。

“這裡有我喜歡的繪本畫冊、童話故事,每天都可以來圖書室看書。”鴨池鎮以樂小學四年級學生張佳佳興奮地在書架上翻找自己喜歡的書籍。

筑起鄉村讀書夢,讓閱讀的微光照進每一位孩子的心裡,近年來,七星關區按照優質均衡發展的指標要求,加大村級學校圖書室建設,不斷優化城鄉教育資源布局,持續改善辦學條件,全面推動教育信息化發展,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我家就住在附近,孩子在這上學很近,接送也方便,感謝政府能加大學校的投入建設。”七星關第二幼兒園小班家長何琴感慨,原來城區隻有兩家公辦園,孩子上學困難,破難題、補短板,七星關區加大對教育事業投入力度,推進實施新建項目和全面改薄項目遺留問題整改,不斷增加教育供給,緩解入學難等問題。

“2019年以來,七星關區投入資金6992萬元,新建、改擴建幼兒園44所,完成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移交27所,新增學位4590個。投入資金6.9億元,全面完成畢節二十一小、荔灣實驗學校、碧海前所小學等10所學校建設,新增學位2.19萬個。”李鵬介紹,我區正有序推進畢節二中、畢節十五小遷建項目建設,謀劃推動擴建長寧小學,新建區第六實驗學校、區第七實驗學校、翰林中學等項目,實施“全面改薄”項目21個。

教師隊伍煥發生機

學有所教,不如學有優教。一支政治素質好、業務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是學校生命的源泉。三尺講台上揮舞的教鞭,是決定教育質量高下的“第一道關口”。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任。七星關區不斷完善城鄉中小學教師補充機制,廣納優秀教師,通過考調、特崗計劃、志願者招募、引進部屬公費師范生等方式補充教師隊伍﹔大力推進名師、名校長工作室建設,切實提升名師、名校長示范帶動作用,全年共培養27名市級骨干教師、3名省級名師、32名區級名師、113名區級骨干教師﹔新增省級鄉村名師工作室5個、區級名師工作室11個。

“切實做好教師培訓輪訓工作,讓基層的老師們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模式,更好地推動七星關教育邁向新台階”。七星關區教育科技局副局長李鵬介紹,2020年七星關區共開展教師培訓82場次,覆蓋教師5.4193萬人,人均培訓達80學時,外出培訓210人次,區內自主培訓3.9964萬人次,切實提升教師隊伍專業能力水平。

“十三五”規劃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每一個從教者需要回答的問題。教師教育工作者要求真學問,練真本領,有真才實學,修煉內功,扎實學好本領,為黨和國家培養人才,做好時代答卷。深刻把握教師教育的發展方向、扎實踐行教師教育的時代責任,主動作為、積極作為、敢於作為,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努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學識扎實、情懷深厚、靈魂高貴”的人才。

教育保障精准落實

控輟保學,是義務教育有保障中一塊難啃的硬骨頭,既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為啃下這塊硬骨頭,七星關區始終堅持把控輟保學作為落實“兩不愁三保障”、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任務來抓,確保不讓一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輟學失學。

“打工干的都是苦活累活,沒有文化也拿不到多少工資,還是讀書好,能學到知識和技術,今后才能找到份體面的工作。”楊家灣鎮二中九年級學生王彬輟學外出打工被勸返后,又選擇到畢節職業技術學院就讀,當談到二次回到校園的感受時,他感慨地告訴記者。

近年來,七星關區緊盯控輟保學和教育惠民政策落實,利用大數據,建立區鎮村校四級20個台賬,建成教育保障數據庫,在全區開展“五查四比對”全覆蓋工作,精准掌握全區6-16周歲適齡兒童少年就學情況,實現輟學生動態清零,一批批大學生走出大山。截止目前,全區360所學校603個班22925名小學畢業生已全部到初中學校學習。

強基礎,固根本,2016年以來,七星關區開展留守兒童、困境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全面落實392所學校18.8087萬人的營養改善計劃,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能上學、上好學、吃得好”的目標。

從農村到城市,從山溝到腹地,七星關區教育取得的成績彌足珍貴,前路任重道遠。“下一步,將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聚焦教育改革發展緊迫性問題和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教育質量問題,科學編制“十四五”規劃,著力深化改革、優化結構、補齊短板,落實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求進一步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組織在教育綜合改革中的戰斗堡壘作用,把黨的教育方針貫穿落實到學校工作的各方面,推動我區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七星關區教育科技局局長崔慶鼎說。(圖/文 廖婉君)

(責編:吳鋒(實習)、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