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花椒產業向石漠化要“雙效益”——

石頭山種下希望苗

2020年10月12日09:31  來源:貴州日報
 

金秋時節,晴隆大山巍峨綿延,千峰競翠、草木葳蕤。

千百年來,山高坡陡、土地貧瘠、石漠化嚴重,重重大山阻礙了晴隆人奔赴小康的進程。

久困深山圖解困,石頭山上尋產業。晴隆牢牢把握“八要素”,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在深山石山區規劃種植花椒10萬畝。

小小花椒苗,既讓石山披了綠,又托起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希望。

茶馬鎮青山村就是晴隆通過花椒產業實現生態和經濟效益雙贏的典型。

從晴隆縣城前往茶馬鎮,車行大約15公裡過了西泌河,蛇形公路蜿蜒曲折、橫懸在半山腰上。

“下十五上十五,坐車坐得眼睛鼓。”茶馬鎮干部群眾深有體會,想要進一趟縣城,兩頭都必須先下山15公裡,再盤旋上山15公裡。交通不便之痛,早已在茶馬人心中留下深深烙印。

“平地包谷林,山上石旮深。一家兩畝地,吃穿都愁人。”這句順口溜也曾是茶馬人過去生產生活的真實寫照。

窮則思變。2018年,貴州提出“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這個重要機遇,青山村干部群眾緊緊抓住不放。

在當地干部的努力下,2019年10月,晴隆縣沁澤苗木有限公司將花椒苗帶進了青山村,青山村開始走出了一條向石頭山要效益的產業脫貧新路。

“這片荒山土層薄、生產效率低。選擇種花椒,主要是花椒耐旱、根系發達、保水性好、產值高。”茶馬鎮黨委書記田志敬介紹,花椒產業既能讓石漠化山頭綠起來,又能讓老百姓錢袋子鼓起來。

種苗下地已近一年,青山村的花椒苗已高及人肩。

壘土、覆膜、施肥、抹芽……9月7日,在青山村的一座山頭,三四十名當地群眾正在精心管護花椒苗。

“一天80元,沒事就來地裡干活,賺點零用錢。”65歲的村民羅文美,自去年10月公司到村裡種花椒后,她就開始來地裡干活了。

“這個活天晴下雨都可以做,又不累人,隻要肯干,一個月穩有2000多元進。”羅文美掰起手指數了數,目前已經領到了一萬多塊錢的工資。

“國家政策好啊,多年前連包谷飯都不夠吃,現在淨吃白米飯。特別是我這把年紀了還能在家門口打工掙錢,想想活了60多年,沒摸過幾次這種疊起的百元鈔票啊!”羅文美感慨生活變化今非昔比。

在青山村,像羅文美這樣的人比比皆是。“平均每天用工三四十人,最高時一天有150人同時在地裡干活。”青山村第一書記顧油青說。

從種植到施肥,花椒項目已為當地群眾提供務工機會1.5萬余人次,發放務工報酬120余萬元,200余農戶戶均增收6000元以上。

到基地務工掙錢,只是青山村花椒項目為群眾謀增收的路子之一。

當前,青山村規劃種植花椒2950畝,向農戶流轉土地前三年每畝每年240元,720元一次性支付。第四年花椒挂果實現收益后,按照“龍頭企業+村集體+農戶”的模式以4:3:3的比例進行利潤分紅,全村536戶2102人受益。

此外,公司採取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方式,在不損傷花椒的前提下,套種南瓜、黃豆、花生、紅薯等經濟作物,通過布局短產業產生的效益,村集體可獲分紅,村集體的經濟積累可用於村級公益事業實施,提高村級基層公共服務能力。

截至目前,茶馬鎮已規劃種植花椒2.2萬畝,覆蓋全鎮12個村,茶馬鎮的石頭山已經披上了綠裝,既實現了生態效益,也贏得了經濟效益。

與茶馬鎮一樣,在石漠化治理政策支持下,晴隆著眼於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堅持“治石”與“治貧”相統一,大力推進產業發展。今年,該縣在8個鄉鎮(街道)26個村規劃種植花椒10萬畝。

今朝種下希望之苗,來日花椒滿山飄香。據介紹,種下的花椒苗3年后開始挂果,屆時,行走在晴隆大山間,將是漫山花椒飄香。(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匡奇燃 吳採麗 胡彪 李允鳳)

(責編:吳鋒(實習)、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